2024年下半年的时候,学校紧急召开了一次全体教职员工的紧急会议。
会议的内容是如何在批评教育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并适当地改变批评话术,以避免极端事件发生。
2024年,武汉多所中学发生了学生自杀事件。有被报导的,也有被瞒下来的。一时间,教育相关部门如临大敌。
在社会舆论的关注下,所有学校都召开了紧急会议,对教师队伍进行了教育心理学的再培训。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思维和教育方式,在不断改变。从最初的打骂教育模式,到今天的鼓励教育,夸奖教育,我们觉得我们的教育方式越来越先进了,也越来越人性化了。虽然,有一些教职人员依旧觉得,及时的批评教育,严厉的惩罚,才是育人的根本,是将孩子培养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方式方法,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改变。他们不再直接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转而将孩子在学校里不好的表现,转告家长,让家长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变成了通过家庭教育来降低教职人员的风险。于是,便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个中学生在课堂上玩扑克牌,班主任将这位学生的母亲请到学校,说明了情况。而这位母亲在得知自己儿子在课堂上玩扑克牌这件事后,在教室门口,当着众多学生的面,打了自己的孩子。母亲气冲冲地走了,可她还未走到一楼,她的儿子竟从教学楼上跳了下来。
虽然校方及时呼叫了救护车,但孩子最终不治生亡。
事后,这位母亲因为自责也跳楼自杀了。而这位学生的班主任,因为承受不了心理压力,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甚至,在现场想要出手拉住那个跳楼孩子的两个同学,因为目睹了他跳楼的那一幕,在不久后也患上了抑郁症。
这件事,在我们学校的会议上被提起。我们讨论的点是,教职人员比家长更懂教育心理学,一味将批评教育的工作推给家长,是不可取的。当教职人员觉得该进行教育工作的时候,还是应该主动站出来,当然,要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批评,要注意语气,要时刻关注学生在接受批评时的心理变化。
我从来没有觉得教师是一个高危职业,这一刻,让我有些不知所措。
有些社会上的声音认为,以前的孩子打也打得,骂也骂得,但即便天天被打被骂,也没有想过自杀。如今的孩子可以说是泡在蜜罐子里,从小到大都被幸福感填满了,遇到挫折的时候,反而迈不过去。
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认知。遇到挫折迈不过去原因,并不是因为孩子们没有接受过挫折教育和批评教育。生长在幸福感中的孩子,抵御挫折的能力,并不会比在打骂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差,相反,他们会更加自信和乐观。
但也有一个案例,发生在一个幸福的精英家庭。他们的孩子从小接受的就是鼓励教育和夸奖教育,父母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怀,但当孩子去外地读大学,跟家里人视频聊天的时候,父母发现孩子手腕上有许多道伤疤。是的,这个从小幸福感爆棚的孩子,在进入大学后,在独自面对学习压力和感情挫折后,几次想要自杀。好在都被及时发现。孩子没有告诉父母,但细心的父母发现了端倪。
我们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在讲述这个案例时提到,让一个人真正能够迎难而上、抵御住种种压力、不轻言放弃、不轻生的心理素质,其实并不是什么幸福感,也不是什么长期受挫折教育带来的“强大内心”。而是一种责任心。
是一种内心世界里“有人需要我”的自我暗示。从小被植入这种心理暗示的孩子,往往有很强大的抗压能力和韧性,这与打骂无关,即便被泡在蜜罐中长大的孩子,只要有这种认知一样可以在面对挫折时,不轻言放弃。
被需要,带来的是责任心。责任心带来的是扛住压力的精神力量。
自从那次会议之后,我们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都会引入一些新的角度。比如,我需要你下课后多练习,老师需要你们把这一章节记下来。
虽然这也成了我们在办公室内互相调侃和比较的话题,调侃的是,教育者正在强行给自己加戏 ,从一个授人以渔的传道者,变成了一个赐予女神男神们力量的圣斗士。比较的是,谁能够给出更接地气的话术,既教育了孩子们又能让他们开心地接受。
时代在不断发展,新的教育方式和旧的教育观念,到底该如何运用,我想,关键还是不忘初心,当初选择这个职业的初心是什么,沿着心路去走,才能问心无愧。当然,校方和专家给出的新方法新理念,是我们必须要去执行的。
事实上,不仅仅是我们,整个社会都需要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学习。孩子们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他们每一个人,未必会成长为我们教职人员的需要,但他们会是父母的需要,会是社会的需要。
孩子们,别为了一时挫折而沮丧,其实我们大家,很需要你们。
以下是引用丽萨辛普森在2025/1/20 11:59:35的发言:
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
穷穷穷穷穷穷穷则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