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会对下一个出现的人或事物抱有期待,如果说《求道》是下一个会更好的遗憾错过,《纵火案》是沧海桑田之后重燃的热情与跳动,那么《锔瓷》应该就是人海茫茫中的那个白月光和刚刚好。(本轮阅读顺序是《求道》、《锔瓷》、《纵火案》)
写到这里,想小小地吐槽一下自己,果然只有话痨才适合当评委!!!我为的是绣球吗?不是,在这一瞬间,我好像从廖欣慈身上找到了共鸣。可能现在写评论的我就跟廖欣慈收藏文物的心境是一样的——首先是喜欢,其次再谈价值。但是不排除在某个时刻,可能是由于外因,但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内因,我会就此作罢,就这么算了吧。没有为什么,只有不为什么。
打个比方,《锔瓷》就是一个学霸,一个三好学生,它头上戴着完美的光环。而这完美不是人们硬生生给它套上的,是它自己,安然地发着光。无论是身处歪瓜裂枣之中,还是各式帅哥美女之中,《锔瓷》都好整以暇地端坐在那里,让人无法忽视。
那么,《锔瓷》,作为一个听过各种情话的男神/女神,我应该用怎样的语言获得你的芳心呢?这是个难题呀。毕竟已经有太多人赞美过你。
《锔瓷》的第一道光,是它很好地贴合了关于文物的群杀背景。不用那么多黑话,也不用对其明码标价,仅仅是开篇非常克制的几笔描写,就让文章的档次立现。我相信作者应该有种写什么像什么的能力,有的人写古风就跟现代似的,写现代就跟古风似的,而你不一样,你写什么是什么,其实背景的包容度是非常高的,它没有规定作者必须以怎样的风格来写,时髦商业都可以,但是你不同,别的文章里是商人,在你这里是文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高雅,写着各种不可轻视不可亵渎,作为优秀的读者,当然是要细细品读之。
《锔瓷》的第二道光,是人物的逼真。廖欣慈作为老一辈的角色,能出彩不容易,能写得这么自然流畅,更不容易。从一开始眼里满满都是自己的宝贝,连衡量价值用的都是自己有多喜欢,到中间得知财务问题后的疑惑不解,再到妻子摔瓶、女儿以身作陪后的震撼、打击,再到最后的颓废。这只粉青瓷瓶,象征着廖欣慈对文物高雅纯粹的欣赏与喜爱,而它的破碎,也带走了廖欣慈的爱恨。“野姜花”、“老姜”的比喻,使得余雅晴这个人物也立了起来,完全符合一个职场女强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形象。女儿匆匆赴宴时身穿的银红色晚礼服,暗含了作为一个女人的心机,红色,鲜艳亮丽,身着红色礼服的她宛如一件精美的贡品,祈祷换来情感和金钱的眷顾。这篇文章比较遗憾的是,对于“罪魁祸首”廖鑫的塑造,笔墨较少,主要是这家伙当时不在现场,不然真的太生动了。感觉人物完全就是在我面前撕了起来。
《锔瓷》的第三道光,是它独具审美价值和品味。其实大多数人对于数字什么的并不感冒,但是对于这种文物,尤其是很美的物件,人们总是要多看几眼的,这样就便于以有形寄托无形。无论是个人物相关的比喻,还是对物品的直接描写,都非常有画面感。一切都是带了颜色的。我想作者应该也是一个对审美比较有要求的人。一个年代久远却略有残缺的瓶子,可能客观的价值上不过如此,因为人们在评估价值的时候总是要放大它的缺陷。但是在廖欣慈的眼里,尽管略有缺憾,依然非常美好,因为他爱惜它。文中对瓶子的描写也是极好的,这种文笔从一开始就展露出来了,让人移不开眼。
《锔瓷》的第四道光,是它的意蕴深厚和别具匠心。讲真,这种文章真的是越评越觉得还有很多话想说,因为内涵深刻。它可以揭露了一个外表光鲜亮丽的家庭或者工厂,其实家里人心涣散,不得不向地下钱庄借钱、出卖女儿色相才能运转得下去的现象。它也可以讲述了廖欣慈作为一个纯粹乃至于天真的人物,一步美梦一步深渊地走向沉沦的人物传记。也可以是以物为线索,用一只有缺陷的瓶子暗喻心生嫌隙的家庭,再用瓶子的破碎激化廖欣慈和余雅晴之间的矛盾,再用这个瓶子让廖欣慈认清现实,下笔举重若轻。鲁迅大大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吧把美好的东西揉碎了给人看。纯粹的心、美丽的藏品、青春与爱情,都是被揉碎的真心。
我喜欢会发光发热的意象,这篇《锔瓷》就像是一束光,照入了我的心。这篇文章是我本轮第一篇给9分以上的文章。最后也不谈光了,谈谈文章的标题和结尾吧。文章为什么以“锔瓷”为标题?或者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可以删去吗?请谈谈你的看法。这道题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上一题中对瓷瓶的分析,某些部分是可以通用的。而更深层次的,刘文风找人补好了这个瓷瓶,对应了廖欣慈和家人的生活重新踏上正轨,但是破碎的瓷瓶就像是横亘在彼此之间的过往的伤害,幸福,永远不能恢复如初。这样写,使得文章内容更加完整。而且也把人物妥协的心理点了出来。但是如果文章把最后一段去掉,我觉得会更让人欲罢不能,因为最后一段就像一个画外音一样,是多余的,而这时其实只需要把镜头定格在廖欣慈托着瓷瓶的那双手上,就可以了。这种留白式的结尾,会让文章艺术感更强一点。但是可能因为担心学生做不出这道题,所以作者把这句话加上了,哈哈!
不知道我理解的和作者想表达的有没有出入,总之我读完,心里是深深的惋惜。美好,不容错过啊。
收工!
喜欢且有时间!
写手写一万多,我写一千多,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