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吻 2分
和培西一起旅行 7分
手机 5分
拔牙 4.5分
生杀 4分
初吻——开车可以,但得等成年以后
如果为了写初吻,那么前面那些邓小欢挨闷棍、俩人现在已分手的那一大段,没必要写。如果你写了,那么后面就要交代俩人为什么分手,这一闷棍到底是谁打的,邓小欢和苏六金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包括苏六金那个短信,你得写清楚。
然而后面坐着开车开嗨了,把文章开头那一大段全忘了个一干二净。我猜,题目是不是最后写完才定下来的?
作者显然很年轻,邓小欢和黄美丽是80后,他们十七八的时候,正好是世纪之交。那个时候,两个孤儿,你觉得他们住的地方会有每天沐浴的条件?还有条件穿睡衣?而且你知道世纪之交的平均工资是多少吗?200块,在当时的广东,是产业工人一周的工资,邓小欢一天能挣200,除非是夜总会里唱歌,要不就是去当了鸭子。
另外,黄美丽一个没啥生活来源的孤儿,瘦弱是正常现象,而且才18,不是28,断不会像文中写的那么丰满妖艳——瘦弱、刚刚发育的身材才是正常的(开车也要讲究正确的姿势)。后面居然还提到卧室……真的,两个孤儿在那时候住的房子可以完爆99%的中国人,太不可思议了。
何况从前面看,俩人应该是经常住在一起的,要说发生关系,早就发生了。就当年那种生活状态,黄美丽浑身上下早就被邓小欢看个遍了。
总结:即使要开车,作者你也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储备啊。
拔牙——政治正确不代表文就是好文。
看完之后我有个疑问,刘浩的行为到底是否构成犯罪?林秀清到底能不能得到一大笔赔偿?作者你觉得呢?
很多作者在塑造坏人的时候,总是竭尽全力去描写坏人做的坏事,但往往因为笔力不足,以及知识储备不足,所以他们笔下的坏人是坏不起来的。
林秀清和林旭飞是你情我愿的,都喝了酒,是林秀清带着他们上山的,所以即使发生了什么,也构不成强*,何况当时三个男孩儿还是学生,也不存在渣男的嫌疑。虽然作者特地提到了林旭飞下药的问题,然而后面语焉不详连警察来了都没办法断案:“室内的灯亮着,刘浩看到床上地下凌乱的一幕,瞬间凌乱了。”
咱别光凌乱,到底发生了什么你得说清楚。林秀清酒精中毒?还是林旭飞把林秀清打昏了?你说不清楚的话,这仨人到底有没有罪?林旭飞狠话放的不少,可他之前到底干什么了?强*?可林秀清是主动的啊?
当时仨傻小子以为女孩儿死了,所以抛尸了——拜托,你们仨蠢蛋是学医的好吗?作者你不明白可你不能让主人公也不明白啊?如果林旭飞想让女孩醒不过来,以他的知识构成,弄死这个姑娘他有一万八千种办法好吗?
何况,女孩儿的残疾不是这仨孩子造成的,是她自己跳的。所以,当多年以后林秀清出现的时候,刘浩你个傻货慌个屁啊!
林秀清别说报警没有用,赔偿她是一分钱也拿不着。且不说强*案取证本身就难,而且这么多年,当年的证据早就没了——什么药啊,套啊,体液之类全都灰飞烟灭了。案发地点还是个鸟不拉屎的乡下,没有录像,取个屁的证啊。
作者你想通过你的情节设计把刘浩塑造成一个渣男形象,为后面高青松的出家买下引子。但刘浩人一点也不渣啊?酒是喝了,妞刘浩没泡,就算把一大姑娘扔荒郊野外了,顶多算孩子糊涂点——当年也才20出头。还有那个岑晨,别以为你长着一副忠厚老实的脸我就不知道你内藏奸诈了。刘浩再对不起那个女孩,你一个警务人员,也没资格跟刘浩动手——你对高青松那点心思,我隔着屏幕都能看出来!装个屁的好人啊!
说实话作者确实没接触过渣男,也不了解渣男。比如李西平,在作者笔下是个彻头彻尾的渣男了,但是显然作者的塑造是失真的——
渣男绝不可能搂着一个女孩说出:“你懂什么,这叫不负青春。别以为你家耗子就是好人,我告诉你吧,大家都是男人,都一个德行。说不定这会儿你们家耗子就在他那个诊所里泡妞呢。我可瞧见了,他那儿新来的那个妞儿不错,我看着都眼馋。”
渣男虽然心里渣,嘴上从来都得说自己专一啊,渣男吹牛说自己玩儿过多少女人都是在男人堆里吹牛,搂着一个女人跟另一个女人吹牛是不是傻?
从前面看,高青松对刘浩基本的信任还是有的,然后李西平话一出口,就担心那个新来的女孩和自己老公有什么了。怎么这信任就这么不值钱?
最后,我想对林秀青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你勾搭人家喝酒,彼此喝醉了以后还同居一室(后面就不知道了,作者光凌乱了我也不知道发生了啥),然后自己跳的崖残废了。多年以后,你还好意思来报警?还好意思提赔偿?
是的,我觉得你是在敲诈。
合理的情节发展,是三个人见到林秀清,对林表示出深深的歉疚,然后三个人主动给了林一笔赔偿,来从心里上赎罪。通过法律途径?不存在的,一分钱也拿不到。
至于玻璃心的高青松,你爱出家出家去吧,你老公没半点对不起你的地方。
生杀——同样,政治正确不代表是好文
生杀和拔牙两篇,都是女权主义政治正确文章(这里并不是贬义),这两篇我在衡量的时候,给了人物形象略立体,情节略曲折的拔牙一个高一些的分数。
首先,情节硬伤,生杀虽然比拔牙少,但也不是没有:
“原来男人盼到了香火,便在大年三十晚上骗女孩说,孩子被狼崽子叼走了,女孩慈母心性,独自一人呼喊着就跑上了山,最后在山里迷了路,活活冻死了。也只有这样,男人才能名正言顺的再娶一个女人。高青松一怒之下报了警。“
这话我就想知道,是谁告诉高青松的?别告诉我是女孩给高青松托梦啊?
当然情节的不合理在文中并不是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是高青松的人设,以及对种种重男轻女现象的看法。
“上帝,”高青松想了想,认真的回答,“是一个坏人。”——这就是高青松的看法?你见到几个不好的现象就把全世界拉下水了这样好吗?
“那天晚上回到家,高青松再也忍不住了,她伏在丈夫的怀中嚎嚎大哭,不断地质问丈夫,上天为什么要惩罚世人,又为什么要惩罚她。”——我在评判标准中说到的,人物言行应该和自己的身份一致。那么高青松一个看惯生死的高知识分子,此时就变成了一个嘤嘤怪。中年夫妇之间聊社会上的见闻,断不会一个趴另一个肩膀上哭哭啼啼的说话的。你要是说高青松是个刚毕业没几年的实习小大夫,这个倒有可能。另外您也别动不动“质问”你丈夫,他也一头雾水呢。
丈夫把高青松揽在怀里,柔声说:“只要你认为对,我们就去做,我们救不了所有人,我们可以一个一个救,深渊里也有无限的可能,总有一天,所有人都会听到她们的声音。”高青松哭着点了点头,靠在丈夫的怀里睡着了。丈夫轻轻的抱着自己的妻子,轻轻地吻着她的头发,轻轻的说:“上帝是一个坏人,但你可以选择做一个好人。”——这一段也是一样,高青松你真的毕业了吗?
所以这么不懂事的嘤嘤怪最后才会选择一种极端的方式,出家——那么摸着你的头给你讲道理的老公招谁惹谁了?
总结:文章写了三个小故事,都是讲愚昧落后地区的重男轻女故事。主人公理应用她的知识和情怀去斗争,去普及知识,去普法,总之有很多很多更值得她去做的。然而她一方面把整个世界拉下水,另一方面选择了出世逃避。这个这个……我无法理解你这个中年嘤嘤怪的想法。
手机——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太多了
这篇是本轮的第二名,但不代表本篇毛病少,如果放到上轮的话,这一篇的名次也就是中间偏下档。
最大的毛病,与主题无关的事情太多了。首先,我比较反对这么短小的篇幅还加上一个一个的小标题,如果分段落,直接加个(一)、(二)、(三)就好了,当然其他轮次其他文章也有很多是这个毛病的。
然后整个第一个回目,苏六金和洪海燕的那一大段五百多字,一点意义也没有。
包括岑晨童年的那些回忆,我不明白,对塑造岑晨的性格,有没有什么用处?他的童年经历和他最后的悲剧有没有必然联系?父亲的形象为什么是一个暴君?难道这导致了岑晨讨厌林海那种严父形象的人吗?然后雪崩时,父亲逃出来后,岑晨看到父亲的样子是丑陋的?为什么?难道是因为父亲没有把母亲妹妹救出来?在那种情况下,更多是也是运气因素在作祟好吧?文中并没有表明父亲是见死不救吧?你岑晨矫情个屁啦?然后是山鸡的情节,是,对挽救父亲的形象有帮助,可和岑晨最后杀人有关系吗?就只为了强行对照那只鸡?
如果要体现岑晨的偏激性格,我觉得让他在孤儿院受一些歧视,让他父亲更不堪一些——比如抢救灾物资,灾后不管唯一的亲人岑晨,最终死在酗酒上,等等方法……可能会好一点。否则,童年这一大串,真不如不写。
其他,情节失真的问题。
一开始提审小杨就有问题。小杨是最后一个见到林海的人,但是在没有证据之前是不能被提审的,只能是警察问询,而不是提审员调查。警察问,只能问你几点见的林海,几点回的家,等等这些。警察的问询不能在讯问室那种小黑屋里,也不能用诸如文中提到的那些语言——“说吧。”
我说什么我说?
“你们昨晚都做了什么?”
——像这种预设立场的问题,我是小杨的话,那杯水全泼你脸上了好吗?
“小杨觉得他的目光就像两只箭一样射向她,让她躲无可躲,情不自禁颤抖起来。”
——你射个毛线啊,小杨又没干什么亏心事?
综上,本该是问询证人,结果弄成了审犯人,这里面作者的知识构成是不足的。
最后则是主人公岑晨的人物形象。
林海是他的救命恩人,对着自己的救命恩人说出碰我女人之类的话,这位岑晨可以说是混到家了啊。所以前面岑晨如何形成这种个性的铺垫,太欠缺了啊。好勇斗狠?前面也没看出来啊。无非就是有点自卑——可是可是,你要说买不起房子车子,这个还差不多。买不起手机?亲你们是没上班的学生吗?你买得起手机小杨的父母就把小杨嫁给你了?因为个破手机你就自卑了,岑晨同学你不觉得这自卑太可笑了吗?真找你要一套三居室住房你还不把小杨一家子都大卸八块了?
黑人问号脸????
林局你死得冤啊!
本轮冠军:和培西一起旅行
我这挑剔的眼光来看,失真的地方还是有的。比如关于自闭症的描述,自闭症的儿童,别说正常上初中,连小学都没办法毕业,所以自闭症儿童去的学校必然是特殊学校,而岑晨这个半吊子老师根本不可能以自闭症导师的角色出现。
还有岑晨的受贿问题,即使是收烟,也不可能这么轻易的蒙混过关了——一旦被发现,这身警服必定会被扒,除非是林海上下其手帮你疏通。什么“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事儿林海同意的?连林海的马褂也得扒!
当然,以上纯属鸡蛋里挑骨头。整个文章,还是比较流畅的。对比《手机》,本文的岑晨是个内心充满阳光的大男孩,在前面提到的童年经历里,明显能看出来父慈母爱——相比之下,《手机》里虽然提到酗酒打人的父亲,但刻画不够,不足以形成岑晨极端好勇斗狠的个性。
相比于整个文章贯穿始终的温馨气氛,上面那两处情节失真……咬咬牙我忍了吧。
总结:有瑕疵但整体没啥毛病,在本轮拿第一当之无愧。
评文我读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