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箭赐子
刚开始看的时候有点疑惑,什么忘川,河神,我以为这是一篇玄幻色彩的文。然后明明是李修年临死前的回忆,为什么忽然切换成了儿子李司俊视角。李司俊部分写得非常好,尤其和隆安帝的对手戏,君臣之间的相处写得非常有感觉,隆安帝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很成功。李司俊和李修年父子之间的冲突也拿捏得很好,锐意进取的儿子和守旧的父亲形象对比很鲜明,联想到李修年也有和父亲的对手戏,看到这里我以为这是一篇写父子感情的文。一直到看到后面这句:
“唉,这府里哪有什么司俊公子,那都是——”说到此处,婆婆刻意压低了嗓音,“那都是爷犯病时,精神恍惚,凭空想象出来的一个儿子罢了。”
我才如梦初醒,竟然不是所谓的父子感情戏,是李修年一个人的独角戏。开篇部分貌似玄幻的场景,也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临终前的幻想。
拉回开头又看了一遍,总算把剧情理顺了:
1、少年李修年初次领兵即遭遇惨败,人也被俘虏,为了求生,不仅供出了楚军断粮的重要情报,导致了第一次北伐失败,还和异国公主(河神)定下了盟约,回国后设法掌权,阻碍皇帝再次北伐。但因为这段回忆很屈辱,李修年不愿意面对,所以在回忆中被美化成了和河神的约定。
2、李修年回国后遵守约定步步为营,继承家主,逐步进入权力核心并取得隆安帝信任,和隆安帝君臣关系相当融洽,并在组织第二次北伐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但北伐时他并未参加,留守在后方(存疑)。但在回忆中,这段也被自我美化了,代入成了自己的儿子,一个年少有为,锐意进取,和君主互相信任的臣子形象。
3、第二次北伐起初很顺利,但在前线节节胜利的时候,异国公主找上门来要求他履行盟约。因为被拿捏着把柄(第一次供出情报的事),只得再次出卖情报,告知中军位置。导致了第二次北伐失败。终于搞垮了大楚王朝。数年之后由自己儿子上位,开辟新王朝。
看明白之后挺赞叹的,文章真的很棒。在群杀有限的篇幅里,本文的构思,文笔,人物形象都可圈可点,尤其构思方面,这种精分的构思是不容易处理的,一个写不好就会造成阅读障碍,但本文处理得相当不错,逻辑通顺,人物行为也基本合理。可见作者在构思上的匠心。但是看完全文还是有几点不理解的地方,或许是我看漏了什么:
1、李司俊到底是不是存在,因为开篇和河神交易的时候提到儿子司俊八岁,那应该是确有其人。十年期满,把儿子交给我的承诺,我以为是让儿子当人质的意思。但是后面又说根本没有司俊公子,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这里似乎有点矛盾。难道盟约时说的儿子八岁就是假的,只是贪生怕死的借口?那十年之约,把儿子交给她又是什么含义呢?
2、第二次北伐,李修年到底有没有随军,按背景看肯定是随军了还获得了局部胜利,而且既然胡人能找上门,李修年还能提供中军的位置,也应该是随军的。总不能胡人在还跑到老家来找他。这么说李司俊视角的回忆里,没参加北伐也只是自我逃避的借口?
3、私着内甲入朝这个事件到底什么意思。在文里反复出现,甚至还出现在结尾。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件。我的理解是第二次北伐时李修年带甲入朝逼宫,和知道了中军情报的胡人里应外合,彻底搞垮了隆安帝。但要是这样,转折就显得有点突兀。因为之前那么被动,贪生怕死的形象,提供下情报就算了,居然还自己上阵,似乎已经不能用贪生怕死来解释了。联系到后来是他儿子上位,也许是早有预谋?但这种野心,在文里似乎没找到铺垫。
4、题目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在文里找了几遍,也没找到箭在哪(我承认我甚至用了搜索功能)。难道是用的毛利三箭的典故?可是和文章内容也不太对得上啊?
夜宴
看开头有点震到我,文采相当了得,遣词造句非常考究,语言古雅贴合背景。可惜本篇的剧情发展略显随意,有种想到哪写到哪的感觉。开篇是修道风格,花了相当的篇幅交代云生的身世来历,下山后一段济世度人也写得煞有介事。后面各路人马纷纷出场,忽然换了武侠风,又牵涉到权谋,看得我有点混乱。理了半天,大概是个晋侯算计贺庄主,贺庄主将计就计反击了一波,结果因为主角的暗中反水,反击失败,和晋侯两败俱伤。这类在白粥里面放石子,酒里下毒的招数,是不是过于简单粗暴了。后面云生的反转也显得缺乏铺垫。明明是云生第一人称,前两章还做了那么长身世介绍,怎么说变就变。最后天降玄清道长更是看得人一头雾水。和三箭的精致的结构比,本篇未免略逊一筹。
三箭赐子胜。
夜宴的文笔 震撼!
但是情节 emmm
风哥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