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文字古朴凝练,气韵典雅浑然 叙述描写相得益彰,简单几笔,剪影与片段的手法交代了皇庭初春朝野奸佞的大背景,颇有些时空交叠,纵横捭阖的辽阔与厚重。
开篇1-3节:用笔精微细腻,描写上纤毫毕现,语言对话上,用字考究,叙述上延续了楔子的古朴风格,行文舒缓自然,节奏相对缓慢。
人物刻画上,中规中矩,稍有刻意,面上灵动,内里刻板。但瑕不掩瑜,故事情节上,陆地飞升的构思和悬念铺设较为成功,使得整个故事的开篇颇具奇幻色彩,湖中与南三小姐的会面,以语言描写为载体,以侧面描写的方式,进行了了暗线角色许云哲的塑造,同样充满传奇意味)
在写作状态上,作者此时沉浸在整个宏大的构架之中,初开篇,创作激情饱满,前期笔墨较重,早期的过于聚焦和浓墨重彩,进(近距离重局部)而不退(远观全局)会导致整体把控力的减弱,所谓头重脚轻,就是这个意思。
情节上,虽是探案,悬疑氛围却较为淡薄,传奇色彩较浓,文字气息偏传奇奇幻。
过渡:4-5节:行文开始呈现自由灵动的特点,不再拘泥于大背景和前期的古朴典雅,此两节的文风开始从前期的传奇奇幻向传统白话流转移。
此时,笔触涉及朝堂与天下,却因语言的口语化,而不再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就文字特质而言,局部无优劣之别,虽然不具备前半部分的文字美感,但阅读上更为流畅自然,就全篇来说,又出现了文字气韵的不统一,这要么是作者故意体验多文风写作的尝试,要么就是写作中断后,气韵不连续导致。
在着墨上,此两节是全篇中相对适中,不浓不淡的部分(偏重于场景描写和细节刻画,少叙述和交代为浓,少描写,多叙述为淡)。浓淡相宜的行文,有助于情节推进和节奏调整,适当的加快故事节奏,不磨叽是大部分小说作品以及当前网文的主要特点,读者对故事结果的追求远远高于文字美感的体验)
在写作状态上,作者从前半部分的局部上抽离出来,开始着眼于整体构架,并进行调整。行文节奏,语言风格转换就是这种调整的结果。
情节上,仍然以探案为线索,以朝堂利害为主体,以抓捕漕帮主为显像。整体而言,是对前期的铺陈,进行了一个潦草而急切的收尾。
收尾:6-7节:
相比上文,语言更简洁,行文节奏明显加快,出现了一问一答的对话式行文,这和开篇的工整且雍容华美显然有了质得区别,文字更具有跳跃性,冗杂之弊尽除,但同时,文质之美也消失殆尽。
当然并非故意吹毛求疵,不同的语言文字带来的阅读体验是全然不同的。我不要求一个上万字的杀文通篇都要有多么古朴典雅,仅仅就文字的语感浅谈一下阅读的体验。
文字的阅读体验很重要,这和你吃一盘不知名的水果是一样的。
情节:暗线逐渐隐藏,主线人物的矛盾和冲突逐步显现,作者在有意识的以主角为先驱,引导读者进行某种思考。
很遗憾,在明暗线交替的过程中,明线人物虽然一直担负着推进情节发展的作用,但明线与暗线(许云哲为主的故事大背景)存在某种依存和剥离的关系,主角更多时候是在看,就如同我们在看主角一样。
在玄小七的面前有一幕剧。里面并没有玄小七,尽管他曾经试图参与。
我们面前也有一幕剧,里面没有我们,我们也想过努力去参与。
为此,在玄小七进行思考和逐步向作者拟定的主旨或者命题靠近时,我们的感觉是非常淡漠的,简单来说,就是感染力缺失。
本文中查案(差钦差失踪案)与查案(钦差差贪腐案)的双设定很巧妙,但是一个逐渐成了背景,一个逐渐成了观众。
明暗线的设定不是不可以,但是他们之间一定要相互纠缠和螺旋递进,就如同DNA的样子,在局部是两条,在整体却是一个。(参考指环王一线对抗兽人大军,一线毁灭指环,双线纠缠与相互递进)
即便在局部上,也要有主次之分。
一定要明白读者的视野在哪里,读者的情感寄托在何处。某人,某事都可以。
8节与终章:最后的最后,还是回到传奇上来。
许云哲的扇子和木牌,终章的文字又以传奇的手法写一个简单的故事。
在时代的洪流中,朝堂之上还是乡野之间,无论是苍凉是沧桑,总有一些坚持在。
总有一些与众不同!
无论是方式的正确与否,结果的对错与否,其实都不重要。
无论那种写作方式的体验和尝试,精华与否都不重要。
善良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坚持也不一定会有成功。
那留下小七作为走出黑暗的一道光,可能也会被黑暗吞噬。
但是,唯有善良,唯有坚持。
唯有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