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小说属于初看并不惊艳、回味之后感触颇深的类型,就像一坛珍藏多年的老酒,需要细品才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
这篇文便是如此。
文章的起首四平八稳,一个严厉苛刻的封建家主,一个胆小怯懦的大族少爷,这是各种文艺作品中经常能见到的经典形象,似乎并不出奇。故事的开端也很平常,并无慷慨激昂的家国天下,也没有快意恩仇的江湖野趣,但是作者只用一句话便勾起我的阅读兴趣。
沈醉对自己的儿女为何会是这种态度?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一篇小说能否在开篇设置悬念十分重要,毕竟篇幅有限,如果需要花大段的笔墨才能让读者沉浸,未免会有头重脚轻的观感。
第一节的伏笔很多,可见作者在架构的设置上很用心,后续的情节皆能从这短短的一千多字中找到对应,所有的疑问也提前埋下了扣子,所有的角色或正面或侧面都已经有了一个简单的轮廓,然后再逐一勾勒出他们清晰的形象。
通篇看似没有炫技,但对角色的安排和情节的铺展能做到圆润自如,必然是长期练习才能达到的效果。
略显奇诡的氛围在第一节末尾达到一个小高潮,沈醉之死不仅将悬疑的味道拉满,也让人莫名有种不寒而栗的错觉。
二、三、四节继续从侧面多个角度来描绘这个故事的真相,其中多处细节看似一笔带过,实则暗藏杀机,譬如沈醉当初救下哑奴的过程中,作者提了一句他会易容术。我在第一次看的时候并未在意这个细节,等到看完全文再回首,才发现原来作者早有提示。又如第一节中沈醉的姑姑出场看似平常,实际上却是整篇文的题眼,后续所有的故事都因当年的那段往事引发。每个人的阅读喜好不同,有人更在意主题先行,有人喜欢字斟句酌,而我更偏爱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写法。
除了最后部分的杀意凛然,作者在绝大多数时候的笔锋都非常克制,并未用大量的描写去突出那种恐怖氛围,也未刻意去渲染那些死亡的场景,如此行文就好像生活中平淡的一天,按部就班的上班,无精打采的摸鱼,徒劳无功的开会,却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坐上公交车之后突然看到一个中年妇人拉开座位下面高压锅的阀门。
轰~
很好。我喜欢这种风格。
另外多提一句,文章题目叫做夜色温柔,但通篇看不到温柔所在。
姐弟、父子、主仆,每一段关系中都渗着人性的恶。凉薄、贪婪、无耻,这些没有出现的字眼却早已通过作者的文字印刻在角色的脸上。
或许只有主角沈月身上勉强能看到一丝温柔的色彩,就像一点微弱的光。
所以文章的结尾会是一个让人充满遐想的场景。
当然,情绪太过克制或许会让文章略微显得平实,这谈不上好坏优劣,只是每个人的写作风格不同。对于作者来说,保持自己的风格最重要,故事的打磨是一个长期练习的过程,能在群杀这种命题作文又时间紧迫的环境里,在第四轮拿出这样的作品已经足够诚意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