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吧第428届风云『昆仑玉』第五轮益州贴杀欧阳天明WL(联杀B)(真身:刀切豆腐两面光)
好久不看小说。家中书柜里的书有一小半是我曾经网络打印出来的心灵鸡汤语录,现在想来很傻,没必要打印,网络上多的去,至今还有,如今除了度娘更有知乎。因为我有个习惯,看到好句子都会摘录,12岁就开始用笔记录自己所看过的书本里好词好句了,都留给女儿来读。可不是所有的书网络上都会有,我早先去婺源那边的小镇,当时还保留了很多古建筑是近代楼牌坊,并且楹联很多,柱子上我都想抄下来,真巧,其中一些古建筑的后人还在,并且把柱子上的楹联全部印刷出来卖,并签上了他的字,我就买下来了。然后现在啊网上搜,几乎搜不到的。
那么现在懒了,要工作要家务,要挤出时间教育下一代。还要养护花草,看优酷科幻动作和烧脑悬疑影片,再加上玩风云游戏和跳拉丁舞锻炼身体,剩下来连写诗词和读诗词的时间都没了。哪有时间看小说呢,可是不读书不学习,会落后,和时代脱节,当然,我订阅了好多新闻,基本都知道些,还好不会遇见熟人或者生人没啥谈资。可是我一般不大敢多说话,一直以学习的心态,听为主。另外一点啊,忙碌起来,有规律的忙碌其实真能让自己身心健康的活着。
以上,不小心说出了我那么多爱好。和下文的内容其实没啥多关联,但是我写文字就像《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一有机会我就想表现一下而已。抛砖引玉嘛,也可以此找到同好。只是像日记和周记那样写写自己的人生轨迹罢了。多看小说可以码杀帖快嘛。
哎,我看了本小说叫《活着》,不算长篇,很快就看完了。你们看过没,余华的作品,据介绍他牙医工作有五年,1983年才开始写作的。我只读了他这一本叫《活着》的书。总的评价只代表个人,俩字:一般。没有惊涛骇浪的情节,也没有意想不到的结尾。他只是用第一人称,把一位中国农村老者一生就像讲故事那般说了出来,就像我小时候暑假躺椅上一坐,旁边邻居孩子的爸爸给我说以前他那一代的“光辉岁月”故事罢了,甚至还有比余华书中更有趣的事迹。
这本《活着》荣获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还有好多奖,自己可以去查,被翻译成35种语言,37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我很惊讶,就这个讲农村老者,大多数中国老者类似的一生,竟然可以得那么多奖项。后来,我有点明白了。从作者用第一人称来叙述的时候,让读者心里读出这个“我”字,一路读来后,语境带来的有切肤之感。就好像自己经历了一样。对于国外了解中国近代史,是很有帮助的,叫窥斑见豹。对国内研究中国历史的人来说也可以进一步了解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人,从地主的败家儿子,到被拉壮丁给国民党干的小兵,再有进入人民公社大锅饭时期,走在文化大革命边沿的蜉蝣。从而知道活着这个字的份量,所谓“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到最后所有亲人生离死别。只留下自己一把老骨头。作者在朴实无华的语境里,把几个关键人物的丑陋形象像饮白开水一样淡淡地写来,却让人真实的感受到活生生的百态众生。给我的感觉就是,每个人到最终都有一个无形,但又清晰并且应验的一个因果存在。对,读完这本书就像饮白开水,和晒太阳,平淡无几,可谁离得开白开水和阳光呢?或许,这就是此本小说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