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美食风云,不光要有美食,还得有吃货,才能相得益彰。
要说起吃货,千古吃货苏东坡必须有啊。
他三次被贬,嘴都没闲着。
第一次被贬黄州,生活条件很艰苦。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为了能吃上一口好饭,苏东坡撸起袖子加油干,制作出了流传千古的红烧肉——东坡肉。连地产大佬王石不还洗手作羹汤,给他家小田烹制了“笨笨”牌红烧肉嘛。
第二次被贬惠州,人家饱啖水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这么好吃,爷不回京去了,就算一个荔枝三把火,流鼻血爷都认了。
第三次被贬南荒孤岛儋州, 生活甚至比惠州还差,难得吃肉,食粮靠船只运来。但这能难得住吃货吗?No!苏东坡学会了烹制牡蛎,然后边吃边写信给亲友:“无令中朝大夫知,恐争南徙,以分此味。”
改开之前,“好吃”“懒做”是固定搭配,陆文夫的《美食家》改变了人们对“好吃”者的偏见,如今这样的人都叫做美食家了。书里描述的西瓜盅,让经历了票证年代和短缺经济的人们、尤其是那个年代什么都没吃过的孩子们耳目一新。如今,《舌尖上的中国》霸榜,美食家早已是美称。蔡澜的店也开遍了各大城市。
其实,“民以食为天”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去年国博的王炸展览《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显示,国人的吃货基因7000年前就定了...貌似先民们爱吃生蚝、金枪鱼?
宋代大文学家宋祁爱吃驴肉到了等不及下人去集市上买驴,不惜杀死自己坐骑的地步。要知道他当时是在旅途中哎,为了赶紧吃上口驴肉,直接消灭了自己的交通工具。估计这位后面的路程只能腿儿着了。这算是古代版吃货的天花板了吧?
对了,还有今年马伯庸新著《食南之徒》,那个出使南越的西汉吃货唐蒙,也是个令人喷饭的角色。
洋人在吃的方面也没闲着,有本烹饪猎人笔记叫《吃的大冒险》,那更是……让人一言难尽啊。
当然,洋人和咱们一样,一旦解决了温饱、生活水平上去后,就开始重视饮食健康。比如,他们早就开始嘟囔:“长得都一样,凭什么贝果就比甜甜圈健康?”
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