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上了岁数,的确有些基因觉醒了,比如开始喜欢戏曲了。
小的时候,对戏曲真不大喜欢,咿咿呀呀唱的啥啊。前奏唱了半天,听的不耐烦了,还没进入主题。有些还好,能够听懂词,有些根本连词都听不懂。
那时候喜欢周杰伦,喜欢王杰,喜欢许嵩,喜欢任贤齐,喜欢周华健等等,有些奇怪,为何那时候喜欢的歌星都是男的?那个时候,不但喜欢男歌星,喜欢的很多歌还是主题曲。比如《铁血丹心》、《难念的经》等等,比如上错花轿嫁对郎,比如铁齿铜牙纪晓岚……
很多电视剧很奇怪,剧并不火,但是主题曲很火。
该说不说,这些年华语歌坛的确凋敝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听张靓颖、张韶涵、张碧晨等等。呵!好奇怪,怎么又都姓张了,还有一个张含韵,男滴再加一个张杰。
这些年戏腔挺火,也出了很多戏腔歌曲,比如《赤伶》、《辞九门回忆》、《鸳鸯戏》、《声声慢》等等。最让我惊艳的,却是大青衣曾黎的那首《武家坡》。
那唱腔那身段那做派,不愧是戏曲出身,唱戏人家是专业的。
上了岁数之后,真能把戏曲听进去了。以前感觉很无聊的京剧,觉得很有韵味。以前破锣嗓子一般的豫剧,觉得很有风趣。以前像听外语一般的越剧,觉得很有腔调。
唱念做打,生旦净丑,各有各的神通,的确是听来不寻常。
戏曲得亏有国家的扶持,否则不知道多少破产倒闭了。国家扶持这些,当然是有缘由的,马上都成非物资文化遗产了。
其实戏曲的诞生也没有多少年,若非燕京是首都,京剧未必能成为国粹。
如果国家不再扶持补贴,任由各个曲种野蛮生长,估计很多小戏种反而会很滋润。
豫剧有些特殊,除了京剧之外,可以说是流传最广的戏种。常见于山河四省,尤其是山东河南地带。这个戏种是唯一不靠财政,不但能养活自己,还能创收。
人一旦上了岁数,很多习惯和爱好,的确会渐渐改变。这种改变潜移默化,不知不觉,等你反应过来,一切都已经不一样了。
以前喜欢的歌,其实还喜欢。加了一个歌单,经常单曲循环。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
你若要问,都听了些什么。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讲不明白何以此。
人一旦上了岁数,大概就会这样吧。
就像风云这样的游戏,当年很热衷于拿刀。砍天砍地,砍黑砍白,有时候恨不得砍了自己。
有人冤枉我,各种撒泼打滚洗刷冤屈。有人栽赃我,不管青红皂白先一顿乱喊。
现在呢?低调行事,别给身份,随便冤枉,从不喊冤。
是老了么?是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