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吧第488届风云『少年歌行』第七轮听雨贴杀易文君SQ(C组杀)(真身:白小离)
年华流逝里的花样年华
故事的背景是60年代的香港,讲述的是一对结为邻里的中年男女——周慕云和苏丽珍,在发现自己的妻子与对方的丈夫出轨后,两个人便经常聚在一起商量对策。
也许是见面的次数多了,彼此顾影相怜,两人之间渐渐生出不一样的情愫。
这是日久生情的典范。
于是,他们也和他们的配偶一样,偷偷地一起吃饭,喝茶,约会。
没有生离死别和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它就是个很简单老套的故事,连台词都很少。可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让男女主角斩获当年戛那电影最佳男女主奖。
文艺作品大概就是如此,喜欢的奉为经典,不喜欢的以为糟粕,现在的网络这种景况尤为严重。
有人说电影里最吸睛的要数张曼玉那20套瑰姿艳丽的旗袍。
诚然,通过这一款款旗袍的变化,能显示出女主微妙的情绪变化。导演也说过,仔细看电影里的吃的东西,就能知道事情发生在什么月份——这是份细致时间线,是体贴的暗示,只是匆匆一瞥之后,能领会其意者甚少。
导演很擅于用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烘托气氛,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气氛。一帧帧一格格,仿佛画卷般在屏幕上展开。
导演还说,他不想把故事描述成外遇故事,他只是想描述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态度。
我理解的是,这是部怀旧的电影。是导演对那个时代、对青春的缅怀,是很自我的一种情绪宣泄。自我和渲泄,似乎导演的每部片子都能给我这样的感受。
与处于哪个时代不同,我更喜欢电影里光影交错间体现出的年代感。发黄的老照片一样,泛着老旧的味道。
60后的青春,与00后的,实质上并无不同。
时间是公允的,谁不曾拥有过花一样的年华?谁的年华里不曾有过不可言说的秘密?谁的心里又不曾住进过一个人?是白月光,或是红玫瑰。
一场不堪甚至曝光之后会倍遭谴责的相遇,一场不能说与他人听的爱情,原来也可以这样蘼丽,花至荼蘼般的美丽。
20套旗袍,奢靡艳丽,张扬的色彩给人更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光影斑驳里,香烟,红酒,那些老旧的钟表,绣花鞋,包租婆张扬的上海话。
光影交错间,一切都显得那么的香港。
与奢靡的老上海滩相比,在我眼中,《花样年华》里的香港就是最深的红尘,最浓重的风尘味道。无论是周慕云的油头,还是苏丽珍一款款精致的旗袍,更有男女主角略显空洞和迷茫的眼神,无不彰显着只属于那个时代的颓废和渴求。
人在红尘里打滚挣扎,在家庭和爱情之间拉扯,隐忍却又按捺不住,压抑却又不甘,总有些意难平。
他们彼此继续暧昧着,迷茫着,谁都没有勇气走出最后一步。这是场剪不断理还乱相遇,最后只能转身离开。
周慕云买了一张船票走了,离开苏丽珍,去到吴哥窟。
他似是把心底里的秘密都埋在吴哥窟的树洞里,连同那段与苏丽珍相遇时的花样年华。
再回来时,周慕云发现昔日的邻居已经换了。周围所有的一切无不都在向他诉说着物是人非这个词。
他后悔吗?不知道,毕竟爱情只是两个人的事。但细细想来,如果时光可以重来,船票依然也只会是一张。
只有孩子才会什么都想要的不做选择,所以少年时追求爱情可以不计一切后果地全力以赴。反正还有大把时间,还来得及修补或者改正。
老来时生命的尽头既已遥遥在望,与爱情相遇时,就如同老房子失火,飞蛾般扑过去。再不疯狂就来不及了,一切都透着股子无法言说的绝望和孤注一掷的深沉。
唯有人到中年时对爱情的渴望,仿佛花瓶里的开得娇艳花朵,用尽力气绽放的同时,也知道这只是时间上的苟延残喘。
不是人长大胆子就变小了,而是人长大后需要承担的东西太多。不敢,亦不能迈出最后的一步。
时光能打磨掉人的棱角,也能磨光少年人的勇气,消耗尽身上残存的浪漫因子。
回首再看时,岁月又何止是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它是一道看不见摸不着也穿不破的壁障,隔在我们和那段花样年华的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