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元年,年轻的皇帝赵顼召见知制诰王安石,君臣初次深入交谈。
熙宁二年,王安石升任参知政事,全面主导变法事宜,推出青苗法。
熙宁六年,北宋京东路青州,临淄县城以北十里有个南公村,村里最富有的人家是孔老汉。孔老汉的祖辈迁至此处,他自称祖上是孔圣人,在曲阜时也是长工,因得罪主家而逃难至此。经过三代人的努力,他家已有几十亩地,农忙时会雇几个短工。如今孔老汉遇上了烦心事,正是因为青苗法。
官府宣扬青苗法是善法,孔老汉听说江南地区的官\员和王相公都称赞此法好,王相公便认为此官\员是好官,应大力提拔。而北方的官\员指出该法存在缺陷,若遇灾年百姓无法还钱该如何,王相公却称此官\员是坏官,将其贬谪。此后,王相公便再难听到变法的负面言论。讲到此处,村里有小儿问,那么王相公是好官还是坏官呢。孔老汉喝了口水,看着自家那几亩荒芜的地说:在我看来,他就是个糊涂官。
熙宁四年,县里开始推行青苗法,要求无论贫富都要借贷。孔老汉跟里正表示自家不需要,里正却说不行,这是破坏变法,必须借贷。而且要贫富一起借贷,若贫户还不上,则由富户负责。当年恰好遭遇旱灾,孔老汉家的耕地少了五亩,他不愿给,但县衙直接更换了地契。
次年,县衙又强迫孔老汉借贷。孔老汉提出疑问,官家不是说二分利吗,为何写的是五分利。主簿轻蔑的表示,上下运作需要费用,何况老爷们不要吃喝,想饿死老爷不成。当年发生蝗灾,贫户继续无力偿还,孔老汉的耕地又少了十余亩。
孔老汉不懂国家大义,也不知道这个法是否有助于官府养兵和济民。他的直观感受是自己的土地不断减少,他在土地边建的几间小屋,也因多年未修而残破不堪。好在儿子争气,今年中了举人,目前正在协助西京留司御史台司马大人编撰《资治通鉴》。儿子来信说这是前所未有的壮举,虽不能留名,也无憾了。随家书一同寄来的还有一封给县令的信,两人有共同的坐师。此后,孔老汉家不再参与青苗法。
元祐三年,孔老汉家有耕地百亩,青砖大瓦房五间,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地主。这天,孔老汉坐在地头看着长工们耕作。司马相公不问新法好坏,将其全部废止,还贬谪了反对他的同党苏辙、苏轼。孔老汉心想,司马相公好糊涂啊。
又过了数十年,孔老汉的孙子孔有德已有耕地万亩,瓦房改建成庭院,成为大地主。
宣和元年,宋江起义军路过青州,孔有德举家逃亡。
靖康二年,金军再次入境追击康王赵构,路过青州。孔有德家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