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说,旅行啊,旅行不就是去逛公园吗?
这说法也不无道理,远点的公园,人多点的公园,山高点的公园,国外的公园,有山有水的公园……旅行的本质,竟然被G一口道破,恐怖如斯。
以前我还绞尽脑汁想反驳一二,但真旅行了几次,便又将这“公园论”奉为圭臬。
眼熟的风景,相似的人,全国统一的臭豆腐、旋风土豆、烤鱿鱼和水果捞,再配上made in 义乌的纪念品,钱包日渐干瘪,无用的人生经验+1。
据我观察,旅行最大的价值不在于朋友圈的配图,而在于配图下方的“定位”,朋友A定位在泰国清真寺,朋友B定位在敦煌莫高窟,朋友C在海底潜泳……他们散播在地球的各个角落,以不同的定位嘲讽我:你这个无趣的死宅,哪都去不了吧。
这定位也分三六九等,上流的定位是一串冷僻的英文,九宫格配图里面蓝天白云,露出异域风情小镇的屋顶,路上来来往往的各国游人,倘若有一张与老外的合影,这朋友圈的档次便又提升了一截,文案是:感谢Rachal 请的 coffee……圣托里尼岛的天空蓝得那么忧郁……
更高级一点的发圈方法其实是不放定位只放美照,大约两三个小时后,在评论区里写:哎呀,太多人问我去哪了,这里统一回复下,我现在在巴厘岛呢,这里的海滩,比海南漂亮多了……
这一番欲说还休,深得中国人含蓄内敛的精华,堪称旅游发圈的典范。
我以为这已经算高级了,直到看到几个老总发圈,内容不提风景,只品评艺术作品,例如:太喜欢Mr.Doodle 的涂鸦了,忍不住拍卖了两副……
关键词是“拍卖”,细心搜索,才知道该艺术家的作品正在苏富比拍卖,老总虽然只晒艺术品,却能令人想象他行走在伦敦庞德街头的飒爽身姿,高级,实在是高级。
一些人的旅行,只是另一些人的日常,旅行本身是毫无意义的。
见陌生的风景吗?所在城市的风景都从未好好看过,用心观察,哪里都会有陌生感。
遇到陌生的人吗?满大街都是陌生人,没有朋友的人,去哪里旅行也不会交到新朋友。
发生不可言说的故事吗?好吧,这或许是旅行的意义之一。
思前想后,我大胆地猜测,人们对旅行的向往或许来自于基因的“领地扩张”欲望。
原始社会,那些去过更远地方的人,探索过更多未知区域的人,意味着有更多食物获取的渠道,在部落里也定然能有更高的地位。
而离开舒适区,去一个全新的地方,对于原始人来说意味着不可预知的危险,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警惕性拉满。这种情绪放在现代就变成了旅行的兴奋。
短视频泛滥的年代,各地的风景和民俗,已经没有什么新鲜感了,旅行更像是下面这个表情:
一记捣向生活的拳头,以打破平庸而无趣的日常轮回。
2023年9月20日 写于上班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