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年网事』第四轮贴子及文轰(共搜集有19帖,此为第16帖)
(作者:楚小语;提交人:小典;提交时间:2012/12/26 17:33:09)
狼埔军校第十期《经年网事》第四轮文风贴11:冬岭秀孤松 Post By:2012-12-14 20:31:23
《经年网事》
——记那些向我推荐了书本,并伴随我成长的人们
当互联网走进我们的生活,使很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再不用与爸妈抢电视机看了,再不用借温习功课之名偷偷与好朋友跑出去溜旱冰了,那些曾经的笔友都变成了Q友,不想出门的时候,逛淘宝也能够为自己搭配一身逛街的装束。
但网络带给我最多的收获,还是伙伴。许许多多,兴趣相投的朋友,通过互联网,萍水相逢,结交相熟,相互鼓励,一起成长。
White和汪曾祺
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汪曾祺的,已经不记得了。
但可以确定,那时我还是个文盲。读的书不多,却喜欢在论坛灌水,喜欢假扮文艺青年。偶尔,会突发奇想地去写一些散文和诗歌。也会赢得一些跟帖与讨论。但始终是自娱自乐的成分更多一些。
从未想过去认真读一本书。相比坐在书桌前读几页散文,我更喜欢通宵看一本小说。直到在论坛上遇见W。那是一个活泼可爱,却又时时带着一丝忧郁气质的女生。说是女生,她的实际上比我还大一两岁。但她待人率真的性格,与她文字质朴的气息,却悄悄揭露了她长不大的心理年龄。
她向我推荐了汪曾祺。当然,她不像我这般直呼其名,她称其为汪老。
于是我买了一本汪曾祺的散文集,也学W一样,将它放在枕边。每晚睡前,翻两三页。
几天后,我又在网上遇见了她。她问我读过之后感觉怎样。
我随口回了一句,说他的文风挺像《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其实,我并没有通篇读过《边城》,只是随手翻过几页。那淡如清水的文字,实在无法让当年我那颗浮躁的心沉淀下来。
她对我发了个:),说沈从文正是汪曾祺的老师。
当时我歪打正着,略有些洋洋得意。但很快发现,其实汪曾祺在他出版的散文中有一篇是专门写沈从文的。
W有汪曾祺的气质,或者说,她很适合读他的书。
我曾想象过W坐在阳台上,一边喝茶一边翻书的样子,那种淑女,一般人是学不来的。
而这种优雅,在汪曾祺的许多散文中都能读到。
Cuan与史铁生
与C相识是在某一处文学论坛的小说版块。他的文字有一种难以捉摸的深邃,那是思想与文字的巧妙结合,每一句话都会从你意想不到的角度写起。仿佛是一个信徒在为路人讲述着圣经中的一个个故事。我加了他的QQ,我们彼此为了朋友。他说可以喊他乔或者C。
C是一个略有些内向的男孩子。我想内向的人往往善于思考,因此他们大多重视信仰,C就喜欢研究神学。他是一个虔诚的信徒。虽然他与我同龄,但他的内心却无比地谦逊、坚韧且乐观。就如同史铁生。
当初,我只是隐约记得史铁生的散文曾经在语文课本中出现,除此之外,对他再无印象。C却对他无比推崇。称他是中国文学界最诚恳的思考者,是能用笔绘写灵魂的作家。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曾经的一些小说。有人评价说那些人物没有灵魂。于是,我第一次以一种虔诚的心态,在网上书店买了一本史铁生的《病隙笔记》。读了很久,发现读不懂。
C哈哈大笑,说我越级了,得先从他的《我与地坛》读起。
原来他也会笑。但《我与地坛》不就是语文课本里的那篇吗?
果然,我是一个文盲。
Ayama与董桥
是在某一次风云中认识的A。该如何描述她呢?或许可以说,在风云的世界里,她是一个新手。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她不太懂得如何与风云里的其玩家相处,为了喊冤,有时候常会说一些过激的言辞,所以在我常去的那几个论坛里,没有她太多的朋友。但是她的文章却写得极好。每一字每一句,都轻盈得像水面上的浮萍,又或是春天里四处绽放的小野花,总是那么无绪,却充满了活力。就像她的性格那样,总是自顾自地快乐着。
她是一个书痴,我无意中看到一份她当月的购书清单,数量竟比我两年内看得还要多。当时就惊叹了:“小丫头,难道你打算这辈子就跟书过了?”
今年,她在Q空间里摆出了自己的结婚照。
记得当时我有让她推荐几本好看的书。她说对于她而言,什么书都好看,就看我喜欢什么类型。我说我喜欢汪曾祺、沈从文那种。她笑着说不信,说我不像是能静下心看那种文字的人。
我假意生气。于是她向我推荐了董桥。
“我不喜欢董桥的文字,太矫情,但是女人都爱看矫情的。”
不知道她是从来不掩饰自己的喜好,还是对我特别真诚。
后来我在读过董桥的散文集才发现,其实董桥的性格大约也是这样的吧,自顾自地快乐着。于是在别人的眼里,便成了矫情。
Emilybryan与安妮宝贝
认识E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这种概率,就好像去大学图书的馆阅览室借阅一本冷门的杂志,突然有一期没有及时上架,却发现最新的那期正捧在旁边一位同学的手中。
又好比是校园内一次征文比赛,你无意中在一堆获得“优秀作品奖”的作品中看到了一篇你认为是极好的文字,一看作者,原来她就是那天和你抢看同一本杂志的那个同学。
当然,E并不是我的大学同学,她仅仅是我三百八十五个QQ好友中的一个。如果要分类,那么她就是我五十四个论坛好友中的一个。继续细分,她是我在地方文学论坛上认识的一个网友。
但她并不是那里的土著,她只是会偶尔地,十分随意地来到那里,临屏码上一篇短文。她的文字永远是与众不同的,但永远只有少数人才能够欣赏。就像是我之前比喻的那样,如果有一场征文比赛,那么她的文章拿不到特等奖与一等奖,也拿不到二等、三等奖,只能止步于“优秀作品奖”这类略带鼓励性质的奖项。但却能够使一部分人在读后深深地喜欢。全看你是否能够与她的文字在精神上产生共鸣。
我与她的共鸣之处,在文字里有一部分,在读物里也有一部分。那就是安妮宝贝的《莲花和蔷薇岛屿》。
当她推荐我去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总觉得这书耳熟能详。仔细想想,这本书就搁在我那破旧的书架上。她说安妮宝贝的书,只有这本值得买。但她却能够随手将安妮的句子挂在嘴边,论坛的朋友甚至调侃说她的文字有安妮宝贝的风格。
这让她很恼火,她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就是我,别把我与任何人嫁接到一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