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吧论坛藏经阁 → 4252 号风云群杀资料浏览页面
五月吧风云及群杀资料浏览页面
书剑||花样||光寒||藏经阁||书剑报到||书剑规则||花样资料||学堂||故事||总结||群杀资料||群杀总结||顶图||狼埔军校||回收站||提交||搜索
/可可/乌龙茶/云可可/(共搜集有8帖,此为第1帖)

(作者:;提交人:幽幽天涯草;提交时间:2014/8/1 21:59:13)

德国片,讲的一位十七世纪的匈牙利女伯爵的一生。她的出生和死亡时间和莎士比亚非常接近。从出生开始,她在贵族的家庭中学会了高贵与冷漠,接着结婚、生育几个孩子,象一位贵妇人一样生活,直到她的丈夫去世,她尊严的连一滴不合时宜的眼泪都没有流,冷漠、强硬、高贵。然后,她遇到了一位21岁的爱人,他们相爱,高调地结合,让世人皆知,在爱情中她温柔而妩媚。接下来象许多悲剧一样,他的父亲阻止这场爱情,情人被迫分散,他开始痛苦地远离,她开始发疯地怀疑。她曾经悄悄铰下他的头发,这时她割开自己靠近心脏的肌肤,把那头发放进皮肤里,然后忍着巨大的痛苦再把皮肤缝合。这一切都因为爱,她试图把他放进心里。因为年纪渐长,她越发自卑,女人的自卑体现在对容貌的极端不自信。端坐于镜前,她苍凉地以为发现了爱情消逝的症结。伯爵夫人开始使用各种离奇古怪方法企图永远保留青春的容貌,最后她甚至开始使用处女的鲜血,她开始杀人。但是显然,她并没有杀很多人,在她情人的父亲手里阴谋死去的很多少女被算在了陷入爱情与困顿的伯爵夫人名下。每次用处女的鲜血擦拭脸庞,她就幻觉自己又年轻了一些,这幻觉让她在悲凉无爱的岁月中可以自欺欺人、度过残年。这是女人终极的欲望,不仅仅为了爱情,也是对时间和生命的战争。她残忍而绝望、痛苦而脆弱,一直保持着她的高贵与尊严。可是她输了。最终,她的所有行为被发觉,并被控诉。查证她杀死少女的人居然是她早年的情人。当他再次返回她的城堡时,她对他的爱依旧鲜活和炽烈,她明明知道他是来控诉她、押解她、审判她的,可是她还是爱的那么不给自己留有余地。在一个最后的夜晚结束后,他离开她的眠床,她听着他的脚步声,一点点走向她的深渊,知道自己永远无法摆脱这沉重的命运。她受到了严厉的审判,被囚禁在高塔里度过残年。审判时,她的情人目光迷离,而她单纯而坚定。辩护词她说的非常精彩,这个时候她依旧显示了一位贵族的身份与从容,人们可以掠夺她的土地,法律可以控制她的自由,时间可以消耗她的青春,但是,她的尊严任何人都无法夺走。在审判的时候,她表现出最为巨大的伤痛与绝望的爱情,在那个时刻里,她极其动人。被关在高塔里时,她甚至连头都没回,侧影庄严高贵的印在石壁上。伯爵夫人在塔里,被光线照出的侧影,让我有一个瞬间觉得,她还年轻,她还不老。最后,她在塔中自杀而死。她那个情人,经过她的坟墓时,确切地知道,她依然爱着他,而他也明白,自己也爱着她。这有点类似于席勒的剧本《玛丽·斯图亚特》,玛丽在上断头台前,依旧爱着那个情人莱斯特,并且,她致死都保持了她的高贵与尊严。她在为自己申辩时,说了最后的、也是最为动人的几句话:“我希望自己能上绞刑台,不是为了你,我没有找到自己的爱,真爱。这样想不是很奇怪,我今天站在这里,签这个死亡文件,那么多情人不能在一起……”这是一部经典电影,在那阴森而坚实的城堡里、那些忧郁而辽阔的原野上、在伯爵夫人的深邃的眼神中,一切关于青春、爱情和命运的话题,悄然上演,就象她坟墓上,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伯爵夫人的故事,将渐渐被淹没,可又不会永远被淡忘。


/可可/乌龙茶/云可可/(共搜集有8帖,此为第2帖)

(作者:;提交人:林小琅;提交时间:2014/11/18 19:55:48)

凤仪
凤仪,人就像她的名字一样,精致里透出一种深入骨髓的苍凉,好像上个世纪的雕花的窗,被风霜蚀了,将老未老的神态,年轻人看不惯,老年人也看不惯,总和当下的时代,格格不入。
凤仪是大家里出来的女儿,小的时候也中西贯通的读了几年的书。后来长大了些,就进了学堂,那时候也算是受了新式的教育的小姐。那派头风度,是到了老都不改的。即便是现在,在街巷里遇着她,虽然不过是个风烛残年的老太太,但谁都不能不承认,在她的眼风里,多少能看出点不同寻常的味道。也许,就是这分不同寻常,让凤仪这辈子都和平常女人过的不一样。
按风俗来讲,凤仪其实是过了正当年去交际的。严格的说,也不算做交际,在凤仪那样的人家,小姐们常常是大门不出一步,多话不说一句的。不过是因为她出了门子读了几年书,多少认识了些个同学朋友,交游自然广泛了些。那时候,凤仪的母亲担着心的倒是她的两三个姊妹,论相貌,论才情,都是远不及她的。凤仪的母亲又断断不肯随便把自己的女儿嫁到平常的人家,于是心思颇费了些。可这些心思也没白费,这几个相貌平常,才情一般的姊妹,好歹也算顺当的嫁出了门。凤仪可就被拖到了二十四岁上,这时候沈太太才担了她的心——沈太太其实对不住的,也就是她这个才情相貌都数得上的女儿了——留心给她选择东床快婿。在沈家,虽然凤仪自己早有交际的朋友圈,但大礼断断不能走样,这儿女的婚姻大事,还得当长辈的出来做了主。
可巧,就在凤仪二十四岁上那年,沈先生在外面的小老婆们一个一个的陆续和沈先生闹了个天翻地覆。恰是国内局势混乱的时候,政治环境纷纭复杂,家庭环境又跌宕生姿,扰的沈先生这个平素就不理家事风流成性的花花公子,一头糨糊,两眼发楞。沈太太自然是从大家出来的闺阁小姐,要说先生养了小老婆,这在她也不是什么天塌下来的大事,不过是闹一闹,耍起两天大太太的威风,其实她心里也打算好了,总还得接回家里来的,横竖住在一处,也好收服。否则,城里东一处,西一处,于她自家也着实不体面。小老婆们,也禁不起时事变动,家政骚乱,自然也是去了一处闹到一处。到了沈先生这个公子哥的眼睛里,就是大太太闹一处,小老婆们闹一处,左右没个清净去处。
沈先生自来是不理事的,吃喝玩乐花鸟鱼虫到是样样精通,养戏子,观风景,喝酒会朋友,打麻将看电影,乃至抽大烟赌东道,交际场上,他自是如鱼得水,谁家有了名媛,谁家建了新楼,时下流行什么,一样都落不下他。家里的大事小情,平素都是沈太太从中斡旋,不要他操半分儿心,废一点儿力。忽然的大老婆小老婆们通通闹将起来,沈先生顿觉头痛欲裂。偏生有个叫伊宁的小老婆,最懂事,不闹不吵。她心思极深的,安心把这个公子哥弄到手掌心儿里,法子就是扮出一副良家妇女安生乐命的样子。沈先生之前本在武汉路给她租了一幢房子,去却很少去,伊宁姿色平常,又没什么花样笼络人心,自然也就平平淡淡的,沈先生当时权当养个宠物。这个乱世里,就显出她安静清素的美了来。沈先生去她那里,自然勤上加勤,到了后来,差不多就以她那个小公馆为家了。
沈先生越是不回家,沈太太越是闹得凶,没得审时度势。时局变动,沈先生的长兄带着他们家的产业,要去海外,沈先生没得办法,要回家打个商量,却被沈太太没头没脸的推了出来,偏又叫底下人关了门。沈先生一跺脚,就带了伊宁收拾收拾,提了箱笼要走。
沈太太这时才着了慌,左右不知怎么办好,女儿们都嫁出去了,一个儿子在海外读书,也没办法想,望着凤仪眼泪流的像断线的串珠子。凤仪原是不肯母亲受苦的,又多少见过点世面,没得思量就喊了司机去小公馆找人说理,走在路上,她心里才想,这哪是她这样的小姐该去的地方?!心里好生难过,却也没丁点办法,心里怨父亲糊涂,怨母亲无能,怨来怨去,就到了门口看见伊宁开了门露出那张小老婆寒酸微贱的脸。
凤仪就楞了,她到底是大家的小姐,行走坐落出挑的风度翩然,什么都可以放下,礼数风仪是绝不能错一个格的。且身家正派,虽然读了西洋小说,会洋文,但是也专拣高雅的看。交际花她也只认得戈蒂叶小姐(《茶花女》)和曼侬姑娘(《曼侬姑娘》)这些人。张爱玲都是不读的。她虽然知道小老婆的事故,但是万万没想到,这个伊宁如此年轻,如此平常,简直就像她们学校里扫地下人家的姑娘。凤仪这一惊可不小。她仪态万方的进了屋里,想和父亲单独谈,却没料到父亲连这一点脸面都不给自家女儿留,放这个下人女儿一样的小老婆在旁作陪,言语间是死心塌地的要带小老婆走了。凤仪话说尽了,泪流干了,到底没有扭转局面,眼睁睁看着父亲和小老婆出了门。凤仪这一吓可也不小。其实,沈先生也不至于绝情如此,他本想带着女儿一起走,原本其他孩子都不必让他担心,只这个女儿没嫁;但是一来这孩子太不像话,指点长辈的行事作风,让本来就心虚的沈先生脸上心里也下不来,二来这孩子太硬气,楞是把话说到死路上,他沈先生也犯不上自讨苦吃,三来自然有她母亲帮她料理,料也受不了多少窘迫;沈先生本来就是花花公子,成不得家、管不得儿女的,自然就一走了之。
凤仪回家后,连受这一惊一吓,就病了起来;两个月之后病稍微好,又及听说,父亲母亲正式办理新式离婚,又是当头一棒,生生又病了下去。原本是父母间的事,正经拖累的,却是这个二十几岁的女儿,累她在床上躺了小半年,整日望着天花板流眼泪,心里就四个字反复的念——家门不幸。过了年凤仪就二十五岁了。这么一折腾,也一辈子在眉目间留了个悲凉的底子,后来的几十年,任她化什么妆也挡不住了的。
沈太太自家在大屋子里哭了小半年,念叨着:我这把年纪,难道就这么被休了?!我百般不好,就没一处的好?!怎不成被个小娼妇生生气死?!念叨念叨,日子还得过,女儿还得嫁。家事安顿下来了,好也罢不好也罢,反正先生是远走了的,沈太太到底是理了多年家事嫁过几个女孩的人,知道哭也不当事,闹也没得用,还得好好守着这个女孩过日子,还得想个办法把凤仪嫁出去才算了了这辈子的心事。沈太太是过来人,由着沈先生在海外折腾,把上海的风声瞒得死死的,谁也不知道沈太太和沈先生的家事,只道是公子哥先一步去了海外风流,太太还在上海好好的过日子——这样门户这样家事的人,也不单这一例。
好在沈太太真正收拾心情,忙忙的给凤仪物色婆家。那时候出挑的合适人才,小半去了海外,小半早已成家,还剩一小半,也是交际场小姐们下了死眼盯上了的。偏生凤仪这姑娘,又不是个懦弱马虎的,自小受了中西合璧的教养,出挑的相貌佼好,才情风致都是沪上数一数二的,婚姻大事上她绝凑合不得。又亲眼经见了不成器的父亲,受辱负重的母亲,她便抱定了一个痴念头:要么就不嫁,要么就要嫁的踏踏实实风光透顶。见了人呢,又千挑万选:门户要挑,心地要挑,资质要挑,学问要挑,修养要挑,才情要挑,身量要挑,相貌要挑,一举手一投足,大事小节,就没她不挑的。其实,真正难为的是凤仪,她这个不再年轻的女子,早对婚姻家庭,不抱什么信心了,只此一生,了若云烟,活也罢,死也罢,她早就看开了。她恨怨沈先生,恨伊宁,怨沈太太,但她三缄其口,一字不说。本来上过学堂的人,在沈太太眼里,心思就是深沉的,凤仪又一味把自家园囿在读诗书守本分这些大家族女孩的古训上,旁的事,一个字不多问,一件事不多管,从前的同学朋友来了,虽然自如谈笑风生,可眼角眉梢,却透出苍凉的底子,什么也不求,什么也不盼。这可为难死了沈太太。
那年秋天,沈太太托了以前娘家一个世交,介绍了一位在银行里做事的陶家公子,据说也是留洋回来的,本人家世都上上等的。事先怕凤仪不答应,及约了陶太太和在银行做的陶公子去饭店,再请凤仪当晚赴宴。沈太太想,凤仪虽然不群,总还会给她这个当母亲的这么丁点面子罢。凤仪一听,把脸一沉,说了句:不见!登时放下帘子,坐在家里如屏风一般,把窗外的人窗外的事一概不闻不问。沈太太自家做事不得法,正如搬起石头砸自家的脚,一面怨怼凤仪性情乖张不懂事理,一面却不知可怎么回陶太太和陶公子。那晚上,到底是陶太太陶公子连个真佛没见,就灰溜溜的打道回府,从此,陶家和沈家除面子上的往来外其他交往一概取消。
凤仪后来和沈太太也为这件事,有了不大不小的虞隙,虽说是自家母女,到底是不隔的。后来反到好了起来,这些事情上,多少也有个商量。凤仪自觉对母亲不起,沈太太也设身处地为女孩着想了。
平素沈太太再提起某某人,便不敢擅自再做主张,凤仪及问了三句,便把纤纤手一摆,这就是见都不见的意思。饶沈太太再怎么劝,都无济于事。好在凤仪读过了大学,新式的女孩年岁稍微大一点,还不妨事的。但凤仪要出去做事,沈太太是死也不依的了。
那时候,凤仪不过是在家里消磨时光。时新的衣服做了穿穿,时令的小菜做了吃吃,好玩的电影和从前的同学邀了去看看,自己偶尔也写写字,读读书,有段时间常和四马路一个记者往来密切,也写写文章,时光匆匆而过,就蹉跎了下来。
凤仪是闲云野鹤。沈太太的心事,一分一秒都放不下,终究物色到一位公子,凤仪问了十句八句,也答应会一会的了,沈太太的心,就放了一半。
那位公子,据说也是身家正派,读过新学,年纪也比凤仪稍大不多,留过洋,见过世面,前几年因为年纪小,在交际场中挑来选去的蹉跎了。沈太太估计着他心上是吃过败仗就十年怕了井绳的,又想着自家女孩何等体面,却不出去交际,是闺阁中的韶秀。只怕是这位公子不入凤仪的眼,担了这个心事,却也不便明说。
那天沈太太特特的把凤仪的大姐找了回来,两个女人帮着凤仪梳妆打扮。凤仪穿了一身藕荷色的长裙,头发是没烫过的,自然的垂着。长发,长裙,婉约的像个瓷娃娃。面上是施了粉黛的,本来凤仪就眉目清秀的,略略装扮,形容就更出众些。凤仪的神态,本也就是淡淡的从从容容的,和这装束刚好搭配,冷眼瞧去,不像二十几岁,倒像十八九岁的小姑娘家。加上凤仪自己的修身,本来是一步一行都要严加注意的,更显得是大户人家的窈窕淑女,自家轻慢不得,旁人更轻慢不得的了。
地点是对方选的,先是看电影,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清楚。十分的心思,凤仪心里先就有了七分怨怼,脸上表情自然更淡,可惜对方看不见。后来又去红房子吃饭,摆明了要显示一下,到底是出过洋的公子,红房子原本离电影院也不近,又坐了半日的汽车,凤仪就倦怠了,待将说未说时,偏生对方女眷又爱讲话,凤仪就缄了口。到了红房子,凤仪才看清楚这位男子的相貌,长相到是不俗,总觉得脱不了乡下人的底子。凤仪也不便多说什么,待要不说,想着回家去也没法回答母亲,便时时留心了。凤仪看那人虽穿了西装,却处处不合身,显见没穿习惯,说话行事拿腔做调,凤仪就大度的笑了,心想,还未及怎样,便先装出这副架子,到底是给她看,还是给他自家看呢?!对方又不知趣,偏和凤仪讨论咖啡的煮法。凤仪素来在这些上留心较少,不以为正道,为了礼貌起见,就大略说了几样来听,对方又大大褒奖,及至长篇大论滔滔不绝,凤仪就倦了。等到对方发现凤仪已经闭口不言,又是二十分钟之后的事情。可对方又说起品茶。凤仪就问了句:梁先生可否赐教?素来就听说品茶品茗,不知道这茶和茗,到底有什么区别?或者茶就是茗?对方又笑了,立时摆出一副老师先生派头,又夸夸其谈了半个点钟。说的人说的风云变色,听的人听的五迷三倒。当时是一片姹紫嫣红,回头细想,才知道全做了虚无缥缈。凤仪一直含笑不言不语。
回头到了家里,沈太太就问凤仪的口风,凤仪笑道,这个人啊,尚且晨昏不分,更能做什么?!沈太太就晓得是那个茶的典故了,心里明白,想必凤仪是早就看不顺眼,不过就揪他个错处以有交代,便不做打算了。
这么两次这之后,凤仪的名字在沪上也就传播开了,在太太小姐们的耳朵里,这么个姑娘,是好生的难伺候,公子哥儿们也躲得远远的,偶尔有一个两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也是摆好了架势,还没上战场,被凤仪远远的一笑,一指点,话未到嘴边,阵势先就败了下来。
沈家就这样在上海滩上存在着,沈先生在海外从不通消息,苦了沈太太在上海周旋与各色太太小姐家的客厅里。凤仪是从不提一个字的,恨的从心里往外的疼。就在这个时候,传回消息,说沈先生的小老婆,那个叫作伊宁的女人,回上海奔丧。沈太太和凤仪两母女心上,又是一下疮疤。凤仪在那段时间常常出去,沈太太心里明白,却不便明说。凤仪是眼睛里看见家里的一切,那都如她父亲在家时一样的一切,就会想起那天的屈辱经历,就会想起家门不幸这四个字的威慑力,就会想起在她悠长的生命中如惊雷一样炸裂开来,毁了她们生活的整个事端。她家里的门窗,家里的桌椅,家里苏州式的檐子,家里上辈人年轻时用过的灯台器具,都时时处处提醒着她关于过去的一切痛苦回忆。甚至她每天早晨起来,听见无线电里的咿咿呀呀的歌声,她每天的吃饭时空着的位置,她路过的弄堂口上那两棵梧桐树,有影子一样,都带有关于她从前家庭的所有记忆。对凤仪来讲,很多痛苦是过了眼没过心的,过了眼就是她可以掩过去不再提起,没过心上,是她不能不去回忆,不能不去思想,她在这样的煎熬之中,尽受苦痛。她小时候她被姐姐欺负,摔过跟头,她被长辈罚写字,那些苦痛,在当时好象过不去的难关,到头来都是一种带有年龄特征的回忆。那些站过的墙角,摔过的马路,不过是一种生命历程的见证。而父亲的离去,小老婆的卑微,离婚家庭的女儿和母亲以及整个家庭受的屈辱,都无法从她心头一丝一毫消退。家里的一切,都在提示她关于这段事故的记忆。女人们比男人们更容易在回忆中陷入痛苦,这是一种深入骨髓一生一世也无法消除的痛苦,会伴随着生命的每一部分历程而悄悄演进。凤仪的清淡的眉目,写满了这种无法派遣的苦痛。她生活中的一切,都在提示她关于她父亲的回忆。凤仪的回忆比她母亲更深切,沈太太是过来的人了,离婚结婚,对她早已没有了年轻时期的憧憬和意义,而对凤仪这样一个年轻女子,却是非常重要的,凤仪看得到她过去生命中痛苦的经历,她看不到她未来生活中光明的前景。从前她喜欢旧家中的一切,凤仪总觉得时代进化得太快,西化得太快,她希望她的大家族中能给她留点国人生活的底子,但是现在她忽然觉得所有底子,都带着痛苦的痕迹,她极力想消除那底子,却又发现,很多东西篆刻上了,就是拂不平抹不去的了。凤仪默不作声的在回忆中行走,在生命里穿梭。小时候,摔到了就可以哭喊,现在,她满身荆棘,却喊不出声音。
凤仪平素有几个要好的朋友,也时常出去聚会,和沈太太是过了明路的。沈太太虽没明着点头,也不阻拦,横竖女孩儿要有点交际活动。这虽然不算正经的交际,但是要紧的是聚会的人都是身家相当,门户高雅,资质修养不凡的青年才俊,四马路上的记者,凤仪也多有相识,再就是以前读书的同学,场合里也大约有一两个陌生面孔,谈得投契,就交往下去,谈得不投契,就当过眼云烟。某次聚会,就多了个姓郑的先生,来自北方,是**的官员,自家又会写写画画,听说家里又有工厂——后来被称为民族资本家或红色资本家的,多是他们这一类人。这郑先生倒不拘小节,其实在上海的交际场中,他早也是当红的人物,交际场中公子哥儿们,大约都不太喜欢来凤仪他们这些佼佼不群的聚会,他们叫他做party。没想这郑公子却没上海小青年一路的偏见和胆怯,来是来了,谈也谈得活色生香,凤仪就刮目相看了。但刮目相看毕竟只是刮目相看,也毕竟只是看在眼。
傍晚,凤仪和她的一群朋友到武汉路上一位朋友家去吃晚饭,那家里有间精致的会客厅。那天,她比较高兴,凤仪这样含而不露的女子,是很少能看出高兴还是不高兴的,她总是那么让人难以琢磨,即使偶尔笑了,偶尔闹了,有不过是一时半刻,谁也猜不透她深沉的心里,到底想的是什么。凤仪那天显得特别的高兴,她眼前交替着出现父亲和母亲的画面,然后又交替着出现兄弟姐妹们的画面。凤仪觉得一切好像都在做梦一样,不知道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周的迷糊。凤仪言谈的风头也非常的健,一路谈下去,从泰戈尔到罗素。
忽然主人家母亲就进来了,引着一位夫人。凤仪坐在椅子上,头就刹那间一晕,她看见一位穿深紫色衣裙的女人摇摆着走了进来,那张涂满胭脂的脸是她一辈子也忘不掉的,和很久以前,她去武汉路小公馆门前看到的那张如同下人家女儿的脸重叠起来,露出一副下贱卑微相。凤仪觉得有点迷糊,恍惚间听见主人家母亲温柔的介绍,说是恰逢拜访,看年龄也差不多,就引荐来,是留了洋嫁了人的沈太太。凤仪觉得心里翻江倒海的,哇的一声,不知道什么就吐出口来。接着人影闪烁,她就觉得自己被扶住,陷在椅子里,陷得很深,很深。
凤仪定了定眼神,再仔细看看,真的是沈先生的小老婆伊宁。伊宁还作势走上前来,将扶未扶凤仪的架势,嘴里边说着,这不是凤仪吗,我们也算有过一面之缘。伊宁在国外这段日子,出挑的也风光起来,摸样没变,姿态却大方雍容多了,虽然还是一副下人家女儿的样子,但是架子还是排了起来的,举止言谈,也不似从前小家子气了。但是,无论她外面架子怎么变,凤仪看到她的芯子里去,凤仪看到的,永远是那个趁人之危毁了她的家庭的下作女子。凤仪心里恨的痛了,抬手指着伊宁,恨不得一个耳光打到脸上,却又哇的吐了出来,这才看清,是吐了血的。凤仪这个时候倒清醒了,想着怎么在众人面前掩过这道家丑。心里,一时的明白,一时的慌乱。恍惚着想起家里的老门窗,老桌椅,弄堂口的老梧桐树,一切老旧的东西就映到她的眼前,和眼前这个给她和她的家族带来痛苦的穿洋装的年轻女人,如此不协调。
主人家是楞了,朋友们也全楞了,小姐们忙着给凤仪倒水斟茶,先生们就站站走走,有的已经开始小声议论,眼风是早就在交换的了。凤仪看到这里,看不下去了,心里明明白白,不知道怎么是好。身子,就软软的,还在往下陷落,凤仪想,这椅子,怎么这么深啊。
还是郑先生一步过来抓住凤仪,扶了起来,说了句,看来沈小姐不舒服,我先送你回去。不容凤仪多说,就扶了她站起来走。郑先生把凤仪扶到门口,略略停住,又回头对众人说了句,散了吧,沈小姐的为人,这位太太不清楚,我们还不清楚吗?!凤仪听的真真切切,郑先生并没称伊宁沈太太,心里一松,又一紧,话就一句都说不出来了。凤仪连头都回不得,由着郑先生搀扶,坐到汽车里。
在汽车里,凤仪缓和了一下,直望着郑先生,说了句,我的事,不劳你来操心。郑先生也不恼她,只笑了笑,和气的说,不劳我管,谁管?!
这话的意思就很明显了,凤仪竟也不生气。后来她自己都奇怪,为什么那种场合,她这个锥子一样锋利的小姐竟然没露锋芒。凤仪只是微笑了,觉得那句话如同一道厚重的墙,把她的一切痛苦烦恼,屏除在外。郑先生的声音是温暖的,那种声音带给她安全的感觉,在汽车里,她如同在十一月末的傍晚泡在家里的大浴缸中,洗热水澡。
很多年之后,凤仪还带着一种怜惜的心态去回忆那天在汽车上短短的行程,和那段行程中她和郑先生短短的对话。那两句话,给了痛苦磨难中的凤仪,一点温存的安慰,这点温存的安慰,让她可以略略支撑她残破的意志力。当凤仪已经是个风烛残年的老太太的时候,她想,也许,就是因为那两句话,她才和郑先生交往下来的罢。也许,真的是这样。
汽车停在马路上,郑先生送凤仪走进弄堂深处。凤仪后来觉得那路上的梧桐树,又变了样子。
凤仪到后来也不清楚事情是如何了结的,可能是沈太太从中交涉,或者是郑先生帮忙平服,总之,这件事情很快的就湮没了。在沪上众口纷纭的交际圈社会圈中,好像一颗投到深井里的石子,没什么声息的消失了。伊宁很快的走了,回到大洋彼岸遥远的世界那一端的沈先生的怀抱中去了,留下沈太太和凤仪在上海老房子里,受伤的人,自己抚慰自己的痛楚。
伊宁从此在凤仪的生命中再没出现过,但是这个女人的两次露面,已经让凤仪痛苦不堪。她在之后的生命中数次回忆起那两张可以重叠起来的面孔,觉得这两张面孔中写满了卑微、贪婪、欲望、下贱等等一切恶劣的品质。凤仪从此屏弃了能和这些污秽联系在一起的一切事物、思想。凤仪的脾气有一段时间非常古怪,甚至郑先生都无法琢磨,沈太太隐约知道因由,却也说不清明。郑先生,是自始至终都不了解凤仪的这段家事——或者说家丑——的,凤仪曾经想对郑先生明说,后来终究作罢。凤仪心里想着:这个世界上,谁说的准谁呢?自己生身父亲尚且薄情如此,不要高估了任何人的感情罢,还是考虑考虑怎么保护自己罢。郑先生想问,问过,但是凤仪何等聪明,她总能在经意不经意间,把郑先生一切的疑问,在未出口前就断了话题。郑先生又是何等的体贴,凤仪的心事,他即便什么都不知道,也晓得是不好说出口的。
凤仪和郑先生的交往,自然而然的发展了下来。沈太太起初不同意,为着不清楚郑先生的家世,后来清楚了,自然是好人家的孩子,有学问,人品也得到了长辈们的称赞,就不约束凤仪和郑先生的往来了。凤仪虽然对她和郑先生开始交往的那晚发生的事情始终耿耿于怀,可她到底是读过书的女孩子,思想还是开通的,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讲究,也就不去论那个短长是非了。凤仪不像和她一般年纪的女孩子们,对爱情,或者甚至对婚姻,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凤仪从来没有,在这一点上,凤仪是不可能有幻想的。凤仪的长在头顶上的眼界,也是因为这种失去了幻想的现实主义风格。凤仪的家事让她这个年纪懂了许多上了年纪的老爷太太们都不懂得的人生道理。而这些人生道理,凤仪怎么都说不出来,好像在镂空的窗格子里看的风景,那风景没走样,却也根本不是原样了。
凤仪二十六岁上那年,郑先生正式向她求婚了。凤仪拒绝了。凤仪到底还是有个父亲在海外的。她虽然受了西学的影响,但骨头芯子里还是国人的传统,母亲的允诺是一半,父亲的允诺是另一半——或许还是另一大半——缺了谁都是和谐的。
凤仪在沈先生离家两年以后第一次和他通信。凤仪那个时候非常希望仰仗她母亲沈太太来写这封信,但是凤仪知道想也白想。沈太太骨骼硬气得很。凤仪自己把信写好,邮寄了出去。她忽然觉得,很久很久以前的生活又回来了,父亲和所有关于父亲那些被她刻意忽略的记忆,又都像摄影机胶片上显影一样,慢慢的清晰分明起来。凤仪觉得好想念父亲啊,那个在她小的时候,带她去参加各种郊游的父亲,那个在她读学堂的时候,陪她背古诗的父亲,那个每年过圣诞节都会送她圣诞树和小礼物的父亲,那个给她带回各种玩具的父亲,那个和她一起幻想一起嬉戏一起说大话的父亲,那个带她划船给她买洋装的父亲,那个每年都清楚的记得她生日的父亲——虽然父亲出洋之后,就再没送过她生日礼物——还有,那个在傍晚的温暖的灯光下,有温暖的微笑的父亲。这些关于父亲的形象记忆,伴随着一种像感冒了眩晕一样的痛苦,充斥在凤仪的生活角落里。
在凤仪的记忆中父亲,除了那天在武汉路小公馆里和那个下作女人在一起的花花公子,都是些光明温暖的往事。在这个时候,凤仪这个要出阁的姑娘,依恋这样一种父母身上的亲情。她希望父亲对她的婚姻,有一些善良而负责任的忠告,甚至是吹毛求疵的批评和挑剔,也好,也好。
两个月之后,凤仪等到了父亲的回信,信很短,简略的写了听说女儿要结婚,为父非常高兴,郑先生他也侧面了解过了,人是好的,最后祝女儿婚姻幸福之类的话。凤仪看那潦草疏懒的笔迹,那字里行间敷衍塞责的口吻,心就冷了一半。她把信交给沈太太看,沈太太只看了一眼,就叹了口气,说,他是希望你早点嫁人啊!沈太太搁了半句话在肚子里,没说出来给凤仪听。
郑先生体谅凤仪,第二次求婚。凤仪又拒绝了。凤仪是个谨慎小心的人,她的母亲有这样惨痛的经历,她不可能再有半点差池,让他人贻笑大方,让自己痛苦煎熬,她要考验考验郑先生的真诚到底有几分。
郑先生其实并没送过凤仪什么浪漫的礼物,也没有多么露骨的婚前表白。相反,和凤仪其他女朋友们交往的男性朋友不同,郑先生甚至对凤仪更塌实,更沉稳,从来不虚无飘渺,从来也没有云里雾里的言辞,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没有了那么多罗曼蒂克的言辞。凤仪不要求这些,这些东西都是过眼的云烟,凤仪的聪明,让她早看穿了过眼的云烟。凤仪从头到尾待郑先生都是淡淡的,淡的就像她自己清秀的五官。淡的让人连联想回味的空间都没有。凤仪是打定了主意要考验一下郑先生的,看他是不是过得了这一关。
在郑先生第二次求婚之后,凤仪就安心等他的第三次求婚了。那个时候凤仪才真正认定了郑先生是她所理想的对象。之前的凤仪,还一直在游移着,不倾注感情,也不领受感情。在感情领域,郑先生永远比凤仪真挚和热烈。凤仪就要看看,到底这分真挚热烈,能不能支撑得起第三次的求婚。这在他们的交际圈里,已经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了。凤仪待郑先生的态度,没有一丁点的走样,郑先生待凤仪的态度,看上去,似乎也没有一点的走样。
郑先生到底是大凤仪几岁的,他的第三次求婚显得比凤仪预料得要稳妥和成熟得多。那时候,凤仪已经二十七岁上了,凤仪可以不在乎年纪,但不能不在乎自己的感受。凤仪在焦灼中等了十个月,好像等待婴儿出世的漫长时光一样,不安、烦躁、疑虑。凤仪自己在那条弄堂里走了无数个来回,看着梧桐树的叶子在风中摇来晃去。
几年之后,凤仪年轻时的闺阁女友们都结婚了,太太们在一起谈论当年的风光往事时,常爱说起求婚的片段,被拒绝的求婚,接受了的求婚,欣喜的求婚,无奈的求婚,浪漫的求婚,庸俗的求婚,等等等等。她们问郑太太,你先生的第三次求婚,是什么样子?在她们简单肤浅的心里,那神秘的,被接受了的第三次求婚,应该拥有一种及至的浪漫。郑太太就微笑了,她从不提起第三次求婚。于是,这秘密就一直成为众人心中一个永恒的美丽。
关于第三次求婚,只能说:郑先生当时的做法是智慧的,凤仪后来的缄默是狡猾的。
郑先生并没有罗曼蒂克的举动,他只是在一个非常恰当的时候,说了一句肯定语气的疑问句而已。凤仪在苦等十个月之后,忽然又遇到了几年前那个傍晚她在汽车里感受过的那种温暖与宽厚,她又感觉到好像是浑身上下都塌实极了,舒服极了。也许,这样的求婚会被任何一个沪上名女拒绝,但是凤仪不会决绝,凤仪没有那份气力拒绝这样的塌实。
凤仪结婚的时候,沈先生从海外回来了,沈太太并没有给他难堪,他们扮演了一对恩爱的老夫妻,和和满满的送出了最后一个待嫁的女儿。连凤仪自己都不敢相信,一切会这样平静。伊宁一点消息都没有,好像从未在这个世界中出现过。凤仪看父亲的眼神,也逐渐由愤然,到漠然。
结婚,好像是一道分水岭,把凤仪从从前的世界中拉了出来,投入了另一个世界。在她的旧世界中,她看到的是活生生的悲欢离合的戏剧,在她的新世界中,她成了演员,演绎她的戏剧。
在结婚后的几年中,郑先生严格遵循了克己、负责、诚实、正直等等道德传统。郑先生原本就不是个浪漫的人,在婚姻中的不浪漫,代表一种实在与本分,这种实在与本分,明晃晃的耀了许多轻浮女子的眼睛,让她们面对自己的婚姻时,不得不再一次对凤仪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
做了郑太太的凤仪,依然是淡淡的眉目,淡淡的神态,淡淡的言辞。
当年独挡一面的沈太太,在把凤仪这个女孩嫁出去之后,迅速的衰老了,她很快和儿子住在一起了,儿子也娶了老婆,是在留学读书时候认识的一位小姐,情投意合,很快就结婚了。沈太太跟着儿子生活,再没有什么需要操心的事情了,她的意志力,她的决断力,她的承受力,都迅速的萎缩。最终,变成了一个年老的、衰弱的、脾气古怪的老妇人。沈太太更愿意长久的沉浸于自己的思想空间之中,而不愿意有任何人来打搅她。或许,她在淡漠而悠长的生命空间中,只希望凤仪一个人,每隔相当长的时间,被允许探望她一次罢。沈太太生命中的荣辱,是与凤仪这个女孩联系在一起的,凤仪为她做了她不能自己做的事情,她为凤仪做了她所能做的事情。母亲和女儿,最为亲密的,也不过就是这样的关系罢。凤仪是真心怜爱她的母亲,无论这个老妇人的脾气多么的乖张。凤仪这个女子,是可以从她母亲的眉眼中,时时看到父亲烙下的痛苦印记的。这些印记不断提醒着她,让她在婚姻中如履薄冰。
凤仪三十岁上的时候,出了家门去工作。那时候刚解放,全国都在大震荡,人们的心惶惶然,尤其是凤仪这样的上海小姐们的心,更是纷乱嘈杂。就在那段时间,凤仪发现了郑先生原来并不是她所认识的那个郑先生,原来郑先生也有他的脾气,他的怪异,他的无可药救的毛病,他的目光短浅,他的庸俗世故。也许,当年成熟老道的郑先生,也是在那些日子里发现,凤仪也有她的淡漠,她的冷酷,她的不无心计的幼稚,她的希奇古怪的思想,她的烦琐与刚硬。郑先生和凤仪不约而同冷淡了彼此。好在,郑先生到底是个成熟的男人,凤仪到底是个淡然的女人,一个成熟男人和一个淡漠女人之间,永远不会产生会让彼此后悔的意气用事。凤仪对郑先生的全部要求归结为一个词,就是要忠诚,郑先生没辜负凤仪的这个要求,凤仪就不苛责了。他们的婚姻,在那个时候已经成为一种味同嚼蜡的责任纽带关系。这个纽带,连接着凤仪对于生活全部的希冀,而这种希冀,在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尤其显得渺小、低微。于是,凤仪出门去工作,她成为一名新中国的女教师。那双弹钢琴写大字的手,也开始拿粉笔头了。
如同十几年前凤仪在上海上流社会的交际圈中的显赫,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的凤仪,依旧保持了她不无淡然的辉煌风格。凤仪是个有故事的女人,有故事的女人是有韵致的女人,她的韵致就在于她的故事。凤仪像个陈年的、精致的、不会过时的古董一样,站在讲台上风姿绰约。她淡淡的眉目之间,显示出的深藏不露,曾经让她在延安路上红透半边天的含蓄做派,令她在三十岁上依旧风度翩然。凤仪第一次意识到,除了婚姻和家庭,她的生命中还能有些什么,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在她的精神世界里,显示如此明亮的光辉。




/可可/乌龙茶/云可可/(共搜集有8帖,此为第3帖)

(作者:;提交人:林小琅;提交时间:2014/11/25 19:10:13)

很多年前,我们都还小,在读小学。那时候她比我们大一岁,听说是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管她,所以她读了两次一年级。认识她的时候是我们刚上学,她已经第二次读一年级,我们都叫她姐姐,其实她也并不比我们大多少。也许就是这声姐姐,让她担负起了保护我们的责任,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她都管着年纪更小的我们,我们打架的时候,也只有她能跑出来拉住我们。大了一点,读到三四年级,她的爸爸妈妈依旧没有时间管她,那时候中午给她一点钱,她依旧陪我们走路队回家,在路上随便买点面包吃。我们年纪小得很,觉得面包最好吃,于是她就分给我们吃。现在,过了这么多年的现在,再来回忆,那个时候她手里的那块面包本来就是小小的,她还要分给我们吃,恐怕中午都吃不饱吧。可是当时的我们并不懂得,只是觉得很好吃,觉得她真好。面包的味道,她的微笑,以及回家路上我们一起唱的那些儿童歌曲,到现在我依旧记得。“让我们荡起双浆,小船儿推开波浪,水面倒影着美丽地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初中的时候,我离开了熟悉的同学们,去另一所学校。但是周末,我们常常聚在一起,在从前的操场上玩,还是有我,有她,有最要好的几个小朋友。她那个时候依旧不能回家吃午饭,不过我们都发现,不怎么吃午饭的她,却快速长高了,瘦瘦的,眼睛大大的,笑起来的样子很漂亮。初中的女孩子,刚刚知道一点什么叫做美,对她的自然的美都很喜欢,那是一种没有一点嫉妒的喜欢,因为友谊的喜欢。到了初三,我们都抛弃了所有的娱乐活动,拼命读书,那时候已经不常常见面,但是常常写信,从书信中,我知道了你的成绩更下降了,但是那么年幼的我们,自己的学习尚且忙不过来,哪有时间过多关心遥远的朋友呢。接下来就是中考。中考结束之后,我和从前的几个小伙伴考到了同一个高中,你去了另一个。那时候,我们很想念你,多么希望你也能来我们的学校。在同一个高中,我们中午都不能回家吃饭了,有时候带饭,有时候买一点。“十七岁那年的雨季,我们有共同的期许,也曾经,紧紧拥抱在一起……”
高中三年,我们的联系更少了。都知道高中忙,所有的人都在准备高考,中午可以回家吃饭也不能回了,更多的时间留给背书。偶尔听到你的消息,知道你读书更不用心,偶尔回家的时候遇到你,却发现你更漂亮了。高中的女孩子,慢慢开始懂得一点什么叫做美。你个子高,身材好,皮肤白,眼睛大大的,笑起来很好看。多年之后的现在,我知道自己为什么认为你笑起来好看,不是因为你是个美人,而是因为小时候和你在一起的时候你那么照顾和关心我们。但是我们更加少在一起玩了,人人都很忙,我们忙我们的,你忙你的。“蝴蝶飞呀,就像童年在风里跑,感觉年少和彩虹,比海更远比天还要高……”
我们读大学的时候,你去了南方,做了模特。有一年,我们几个在一起玩,听说你回来了,立刻都跑到你家里去看你,那时候的你真漂亮呀,美得我们都不敢看了,偷偷低着头。你却和从前一样。现在想想,我们那个时候多幼稚,而你已经长大。在我们依旧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依旧被当成小孩子的那些岁月中,你已经在正常了,社会在你身边,我相信你学到的不比我们少。“十年之后,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我们还是一样陪在一个陌生人左右,走过熟悉的街头……”
再后来,有一天我们当时的朋友跑来找我,告诉我你又回来了,我们依旧是高高兴兴地跑到你家里去看你。你还是那么美丽,美丽而华贵。听说你提的一直手袋都几万块,你给我们讲你那个城市的事情,告诉我们你身上的穿戴有多么昂贵。可是我并不觉得你离我遥远,我只是有一种说不出原因的悲伤,我不在乎你身上的穿戴有多么贵重,不在乎你提了什么手袋,我只希望你是快乐幸福的。因为我听说,你的男朋友是有妻子的。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这些和你一起长大的朋友,只是希望你幸福。你那次回来不久,就又走了。“长亭外,古道旁,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我常常想起,我们小学时候的情境,你比我们都高,对我们笑笑,给我们分你午饭吃的面包,让我们好好走回家……不知道今天的你,生活的好不好,我们在遥远的地方想念你,希望你幸福,无论哪一首歌,无论什么主题曲,我们都希望,我们的歌里是幸福。



/可可/乌龙茶/云可可/(共搜集有8帖,此为第4帖)

(作者:;提交人:夏沫沫;提交时间:2020/10/5 20:45:32)

五月吧第428届风云『昆仑玉』第二轮神农氏贴杀楚柔WL(联合剑)(真身:乌龙茶)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红楼梦》中的女子。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的地方明确说明,在《红楼梦》中,他要写一群小才微善的女子。这些女子各有各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生存方式,甚至他们的身份,地位,相貌也都完全不同。但是相同之处是他们都有各种不同的才华,而且多数女孩子都是善良的。他们在当时的那个时代和那个环境当中挣扎生存,甚至还会给彼此带去为数不多的温暖,但是最终都随着贾家而覆灭。


我今天想要第一个和大家探讨,就是一个在《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中往往会被人们忽视的女孩子。他并不是一个小姐,他也并不是一个被着墨很多的丫头,相反他是一个不被大家重视的丫头,可是这个人的性格却很奇突。他的遭遇也令人扼腕叹息。他就是四春之中懦弱的二小姐迎春身边的首席丫头司棋。

司棋的故事在前80回和高鹗后来的续书的40回中都有所体现。从现在程甲本或者程乙本完整故事来看,司棋最后是殉情自尽了,有一个悲惨的结局。但是我认为司棋在曹雪芹的原著的思路中可能不是这样的结局。我们先来看一下司棋的样貌和性格。


曹雪芹笔下的司棋是身量高大的。也就是说,这个丫头不像大观园中的很多丫鬟小姐那样身形纤瘦,这是一个身材比较壮硕的丫头,可能远远望去,在人群中,人们也会首先注意到他。其次,这个丫头的发型很有特点,是个“梳朋头”的丫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于女子的发型其实有很多描写,但是对于丫头的发型并没有很多着墨,反而对司棋的发型特意带过一笔书,是个朋头的丫头。朋头是古代一种比较高耸的发型,所以思琪他整个的外形特点就是高大。


接下来再看司棋出场之后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在《红楼梦》所写作的那个时代,青年女子是不能对自己的婚姻大事有主动权的,他们要等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像司棋这样的丫头,可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他来说都不管用,他要等待他的主人,也就是他服侍的小姐,或者主人家中的成年女性,为他安排将来的终身大事。有可能是跟随小姐作为陪嫁嫁到对方家里,也有可能在长大了之后配小厮草草了事。但是司棋恰恰是一个有主动选择婚姻的想法的一个丫头,所以说他并不是一个泛泛的平庸的女孩子,她对自己的人生,包括将来的婚姻,是有主动的规划的。这一点就非常难得。而且思琪的想法也落实到了行动上,她和她的表弟潘又安思乡来往,甚至有了切肤之亲。这里也涉及到了曹雪芹隐晦地描写了潘又安这个人的情况,曹雪芹在写诸文字的笔墨中,我们只知道潘又安是司棋的表弟。但是曹雪芹通过这个名字传递给读者信息,这是一个风流俊逸的表弟。潘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美男子,结合到《红楼梦》中的人名多用谐音多有含义,我们不难猜出,司棋的这位表弟恰恰叫潘又安,意思就是这个人一定长得风流俊逸,长相很俊美,所以司棋和他的表弟在一起,有可能也是因为这个表弟生的相貌不凡。所以单单从司棋主动为自己选择以后的婚姻配偶这个行为上来说,他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丫头,而且有着超越他所处时代的那种大胆的主动性。


但是司棋性格中的闪光点绝不仅仅是她对婚姻有着主动的意识,他性格中还有另外一种坚忍的因素。司棋和潘永安私相授受,有切肤之亲,其实是不能顺利的瞒天过海的,这其中有两个事件触发了他们两个的机密被别人知道。其中一件事是司棋和潘又安在大观园隐蔽之处有亲密行为,被鸳鸯撞见了。鸳鸯是贾母身边的大丫头,思琪和鸳鸯是认识的。但是鸳鸯撞见之后呢,简单和司棋交涉几句就离开了。司棋知道这个事情很严重。所以茶饭不思,整个人就憔悴了。可是这个事情的严重性远远不是一个茶饭不思,让人憔悴的这种程度。司棋可以去求鸳鸯,可以跟鸳鸯商定,让鸳鸯别说出去,可是司棋什么都没有做。他隐忍,但是坚韧,甚至是坚强。这种坚强又有韧性的个性很难得。放在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不被世俗所认可的感情,甚至也有很多有被绝大部分人们的世界观的行为。但是有多少人敢于这样做,有多少人敢于挑战公序良俗呢?这样的人本身就很少被人撞破之后还能如此坚韧,这样的人就更加少之又少。所以我说司棋的个性中兼任这个特点是非常难得,也是非常突出的。


除了鸳鸯撞破司棋的隐秘之事,在王夫人抄检大观园的过程当中,查抄司棋的箱子时,司棋和潘又安私相授受的证据也被查抄出来了。当潘又安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是连夜逃跑,所以我们能看出来潘又安这个男性其实并没有什么担当,当事情败露,他没有想到怎样去维护司棋,他只是离开了风暴的中心。这是一个不一定能够让女孩子依靠终身的男人,至少从事情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的事实情况而言,他的做法很不好。司棋之后就被人捆到了马圈里边去,王熙凤还找人看守,以免他自杀。但是这件事情的败露对于当时未婚女性是一种羞耻和侮辱。王熙凤能够找人到马圈中看着司棋,不让他自杀,意思就是这种事情败露之后,往往当事者会羞愤自杀,往往当事者不会有勇气继续活下去了。但是司棋并没有自杀,他含羞忍辱被潜派出了大观园,离开了迎春,离开了他生活的很好的那个环境。这个时候潘又安又逃走了,所以是他一个人被以这种羞辱的方式送出了,赶出了大观园,可是他依然没有轻生,在他的这种坚韧的性格体现的淋漓尽致。


所以我说在司棋的身上有一种很难得的品质,就是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女性对婚姻的自主以及这种自主之后更加强大的坚强的心理因素。


当然,司棋的身上也是有其他性格特点的,比如当他看到迎春很懦弱的时候,他表现得很坚强,甚至很强硬,为了捍卫迎春的利益,他可以为迎春出头去做很多事情。同时呢,他的性格中也有缺陷,比如说他大闹小厨房,比如说他把自己当成二层主子,等等。但是无论性格中的其他特点是什么样的司棋这个女孩子对自己婚姻的主动性把握。和他坚忍的性格特点都像一道亮光,照亮了这个女孩子与众不同的美。




/可可/乌龙茶/云可可/(共搜集有8帖,此为第5帖)

(作者:;提交人:wind;提交时间:2020/10/11 6:40:56)

五月吧第428届风云『昆仑玉』第二轮神农氏贴杀楚柔WL(联合剑)(真身:乌龙茶)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红楼梦》中的女子。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的地方明确说明,在《红楼梦》中,他要写一群小才微善的女子。这些女子各有各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生存方式,甚至他们的身份,地位,相貌也都完全不同。但是相同之处是他们都有各种不同的才华,而且多数女孩子都是善良的。他们在当时的那个时代和那个环境当中挣扎生存,甚至还会给彼此带去为数不多的温暖,但是最终都随着贾家而覆灭。


我今天想要第一个和大家探讨,就是一个在《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中往往会被人们忽视的女孩子。他并不是一个小姐,他也并不是一个被着墨很多的丫头,相反他是一个不被大家重视的丫头,可是这个人的性格却很奇突。他的遭遇也令人扼腕叹息。他就是四春之中懦弱的二小姐迎春身边的首席丫头司棋。

司棋的故事在前80回和高鹗后来的续书的40回中都有所体现。从现在程甲本或者程乙本完整故事来看,司棋最后是殉情自尽了,有一个悲惨的结局。但是我认为司棋在曹雪芹的原著的思路中可能不是这样的结局。我们先来看一下司棋的样貌和性格。


曹雪芹笔下的司棋是身量高大的。也就是说,这个丫头不像大观园中的很多丫鬟小姐那样身形纤瘦,这是一个身材比较壮硕的丫头,可能远远望去,在人群中,人们也会首先注意到他。其次,这个丫头的发型很有特点,是个“梳朋头”的丫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于女子的发型其实有很多描写,但是对于丫头的发型并没有很多着墨,反而对司棋的发型特意带过一笔书,是个朋头的丫头。朋头是古代一种比较高耸的发型,所以思琪他整个的外形特点就是高大。


接下来再看司棋出场之后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在《红楼梦》所写作的那个时代,青年女子是不能对自己的婚姻大事有主动权的,他们要等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像司棋这样的丫头,可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他来说都不管用,他要等待他的主人,也就是他服侍的小姐,或者主人家中的成年女性,为他安排将来的终身大事。有可能是跟随小姐作为陪嫁嫁到对方家里,也有可能在长大了之后配小厮草草了事。但是司棋恰恰是一个有主动选择婚姻的想法的一个丫头,所以说他并不是一个泛泛的平庸的女孩子,她对自己的人生,包括将来的婚姻,是有主动的规划的。这一点就非常难得。而且思琪的想法也落实到了行动上,她和她的表弟潘又安思乡来往,甚至有了切肤之亲。这里也涉及到了曹雪芹隐晦地描写了潘又安这个人的情况,曹雪芹在写诸文字的笔墨中,我们只知道潘又安是司棋的表弟。但是曹雪芹通过这个名字传递给读者信息,这是一个风流俊逸的表弟。潘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美男子,结合到《红楼梦》中的人名多用谐音多有含义,我们不难猜出,司棋的这位表弟恰恰叫潘又安,意思就是这个人一定长得风流俊逸,长相很俊美,所以司棋和他的表弟在一起,有可能也是因为这个表弟生的相貌不凡。所以单单从司棋主动为自己选择以后的婚姻配偶这个行为上来说,他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丫头,而且有着超越他所处时代的那种大胆的主动性。


但是司棋性格中的闪光点绝不仅仅是她对婚姻有着主动的意识,他性格中还有另外一种坚忍的因素。司棋和潘永安私相授受,有切肤之亲,其实是不能顺利的瞒天过海的,这其中有两个事件触发了他们两个的机密被别人知道。其中一件事是司棋和潘又安在大观园隐蔽之处有亲密行为,被鸳鸯撞见了。鸳鸯是贾母身边的大丫头,思琪和鸳鸯是认识的。但是鸳鸯撞见之后呢,简单和司棋交涉几句就离开了。司棋知道这个事情很严重。所以茶饭不思,整个人就憔悴了。可是这个事情的严重性远远不是一个茶饭不思,让人憔悴的这种程度。司棋可以去求鸳鸯,可以跟鸳鸯商定,让鸳鸯别说出去,可是司棋什么都没有做。他隐忍,但是坚韧,甚至是坚强。这种坚强又有韧性的个性很难得。放在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不被世俗所认可的感情,甚至也有很多有被绝大部分人们的世界观的行为。但是有多少人敢于这样做,有多少人敢于挑战公序良俗呢?这样的人本身就很少被人撞破之后还能如此坚韧,这样的人就更加少之又少。所以我说司棋的个性中兼任这个特点是非常难得,也是非常突出的。


除了鸳鸯撞破司棋的隐秘之事,在王夫人抄检大观园的过程当中,查抄司棋的箱子时,司棋和潘又安私相授受的证据也被查抄出来了。当潘又安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是连夜逃跑,所以我们能看出来潘又安这个男性其实并没有什么担当,当事情败露,他没有想到怎样去维护司棋,他只是离开了风暴的中心。这是一个不一定能够让女孩子依靠终身的男人,至少从事情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的事实情况而言,他的做法很不好。司棋之后就被人捆到了马圈里边去,王熙凤还找人看守,以免他自杀。但是这件事情的败露对于当时未婚女性是一种羞耻和侮辱。王熙凤能够找人到马圈中看着司棋,不让他自杀,意思就是这种事情败露之后,往往当事者会羞愤自杀,往往当事者不会有勇气继续活下去了。但是司棋并没有自杀,他含羞忍辱被潜派出了大观园,离开了迎春,离开了他生活的很好的那个环境。这个时候潘又安又逃走了,所以是他一个人被以这种羞辱的方式送出了,赶出了大观园,可是他依然没有轻生,在他的这种坚韧的性格体现的淋漓尽致。


所以我说在司棋的身上有一种很难得的品质,就是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女性对婚姻的自主以及这种自主之后更加强大的坚强的心理因素。


当然,司棋的身上也是有其他性格特点的,比如当他看到迎春很懦弱的时候,他表现得很坚强,甚至很强硬,为了捍卫迎春的利益,他可以为迎春出头去做很多事情。同时呢,他的性格中也有缺陷,比如说他大闹小厨房,比如说他把自己当成二层主子,等等。但是无论性格中的其他特点是什么样的司棋这个女孩子对自己婚姻的主动性把握。和他坚忍的性格特点都像一道亮光,照亮了这个女孩子与众不同的美。




8条资料   当前页1/2   5篇/页 首页| 下页 | 尾页|转到第
提交新杀帖:(请勿灌水,删除勿怪)


   
≡≡ ☆ 五月吧出品   蜗牛牌风云群杀资料搜集器 ☆ ≡≡